教室搬进工厂,课堂设在车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技能清单”培养高端人才
本报讯 (岳耀军 崔爱民)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产业发展新需求,创新育人工作思路,全面实施“技能清单”制度,对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改革,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的转变。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紧贴产业需求,拓宽“技能清单”的开发路径,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专业调研、教师企业实践,组织师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岗位实习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教师和学生们深入企业查看生产过程、设备选型、岗位流程等,分析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整理归纳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技能。同时,总结提炼各专业“技能清单”,增强“技能清单”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先进性。2024年,学校共组织482名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实践、12758名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深度调研209家企业,形成37份专业调研报告,分析168个典型岗位、652个重点工作任务,提炼总结岗位典型技能3000余个,分别形成了专业“技能清单”、课程“技能清单”。
为了有效利用“技能清单”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该校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分析专业对应企业岗位之间的关系,逐条分析“技能清单”中各项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各项技能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先后关系等,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专业“技能图谱”和课程“技能图谱”。“技能清单”制度实施以来,已经有100余名教师制作了课程“技能图谱”,16个专业形成了专业“技能图谱”,全面转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理念,为教师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该校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技能清单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将相近技能整合为课程模块,校企共建“1+N”课程团队,部分内容在企业实施,打造“车间课堂”“田间课堂”。另外,将创新性、技术性较强的技能整合为技术服务模块,师生共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目前,依托《电力线路巡检和地籍调查测绘》《基于机器视觉的行人识别技术研发》等课程开发技术服务项目3个,累计技术服务额2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社会服务路径。
考核评价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校企教师团队、学生技能兴趣小组共同实施“技能清单”的考核,制定“技能清单”考核标准,依据“技能清单”实施“微证书”制度,发放“技能毕业证书”。在校期间,学生可通过技能模块的考核获取“微证书”,学校根据“微证书”制定并发放学生的个人“技能”毕业证书,作为学生毕业证书的重要附件。
经过实践探索,2024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均已建成了校企协同的技能考核团队,组建了61个学生技能兴趣小组,开发技能考核标准、题库40余套。学生在2024年世界技能大赛(国内、国际组)中荣获2金2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