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聊城市中小型文物建筑博物馆化路径研究

——以隆兴寺铁塔为例

■ 袁保明

隆兴寺铁塔始建于宋代,由须弥座、塔身、塔刹构成,通高15.8米 ,塔身是八角十二层的仿木结构铁铸佛塔。铁塔造型俊秀挺拔,仿木结构的勾栏、瓦当、斗拱等铸造雕刻图案栩栩如生,工艺精细,充分展现了宋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2006年,隆兴寺铁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三大铁塔之一。为进一步优化隆兴寺铁塔周边环境,推动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我市组织实施了隆兴寺铁塔活化利用项目。该项目采用“古建筑+博物馆”模式,充分彰显了铁塔的独特价值。

立足实际,提前科学谋划。早在2002年,市政府在《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中,就对铁塔的保护区做出了明确界定和建设要求。2004年,我市对铁塔保护区内东北部的民居进行搬迁安置,铁塔周边环境得到初步治理。2012年,我市编制《聊城隆兴寺铁塔环境整治方案》,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

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实施。2021年至2022年,我市将隆兴寺铁塔周边8818平方米土地划拨给文物部门,投入资金850余万元,实施隆兴寺铁塔环境整治工程。依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聊城隆兴寺铁塔环境整治方案》,拆除周边原有违章建筑,新建大门、展览展示房、院墙等配套设施,同时提升院内外绿化水平。工程竣工后,铁塔周边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古运河畔的标志性景点。此外,为充分展示铁塔文物,实施了聊城市铁塔文化博物馆布展工程,利用260平方米展厅,展出铁塔相关出土文物70余件。

挖掘内涵,展现铁塔风姿。铁塔文化博物馆在布展过程中着重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实现文物保护与展陈功能的有机融合。布展主题鲜明,展陈内容与古建筑相得益彰。隆兴寺铁塔建筑艺术独特,出土文物丰富,这些出土文物是铁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览展示,库房中的文物“活了起来”。展览不仅展示了铁塔的铸造工艺、装饰技艺、构件加工、石雕艺术等,还进行了场景还原,生动呈现了宋金时期的金属建筑工艺。同时,隆兴寺铁塔活化利用注重拓展表现形式。由于铁塔是单体建筑,利用难度较大,我市通过改造周边环境,以小见大,完善配套设施,使其与东昌湖风景区、运河文化带相协调,成为我市运河文化长廊的亮点。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体验,还打造了聊城文物活化利用示范区,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

免费开放,实现社会效益。自2023年1月 11日铁塔文化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游客13万余人次,举办各类社教活动90余场,获得社会广泛好评。铁塔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符合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通过项目实施,铁塔建筑本体得到更好保护,出土文物得到有效利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增添了重要文化景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引领示范作用。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73)

2025-02-24 ——以隆兴寺铁塔为例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5258.html 1 聊城市中小型文物建筑博物馆化路径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