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的善举
■ 韩英民
2025年的第一场雪,虽不大,却如点点星辰飘落人间。雪花纷纷扬扬,洁白无瑕,每一片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与憧憬。正所谓“瑞雪兆丰年”,这一场雪,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美好期许,预示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
清晨,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将我从睡梦中惊醒。起身走到窗前,雪白的树挂闪耀着晶莹的光芒,点缀着冬日的寂静,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令人心旷神怡。
打开手机,浏览着各个微信群的信息,其中,临清收藏家协会群里的一条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也重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写作热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同学的善举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故事。
同学名叫王济江,是临清大酒店的老板。他虽然学历不高,但知识渊博、为人厚道、思想超前,在收藏界名气较大。在字画、瓷器、杂项等收藏方面,他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藏品,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在铜镜收藏上的成就。多年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为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任临清市收藏家协会会长,现为聊城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
2003年7月的某一天,在一线收古玩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急匆匆地说“会通桥”的北侧拆迁,一户人家门口铺的一块刻有“会通桥”字样的石头,被外地客商看中,价格已谈妥,正在商谈运输事宜。同学意识到一件重要的地方文物马上就要流失,于是他急忙给朋友说,那是咱临清的文物,千万不能让商贩买走,加钱留下。
一个多小时之后,那位朋友用三轮车把那块石头给他送了过来,同学喜出望外,立即进行了研究,得知此石原来镶嵌在桥上,后因大桥年久失修,掉入桥下水中,桥边人家在戏水时发现了它,并将其弄回家中,放置在门口当垫脚石。
后来,同学邀请临清博物馆原馆长马鲁奎先生进行鉴定。马馆长经过一番研究和考证,确定此石原为元运河会通闸改为桥后的桥楣石,并嘱咐同学好好保护收藏。
会通桥,位于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办事处福德街北首,横跨在会通河之上,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作为“运环闸”中的船闸上闸,它见证了无数船只穿梭往来,承载着临清这座运河古城的繁荣与兴衰。明万历年间,随着闸河的废弃,会通闸被改建成了单孔拱桥;清代时,在桥梁维修过程中,又增砌了桥栏和雁翅挡墙,“会通闸”也正式更名为“会通桥”。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在春节期间出巡临清,还在会通桥上驻足欣赏过这里的美景。
2012年,当王济江得知临清正在申报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元运河即将进行重新修缮时,他毫不犹豫地联系了相关部门的领导,表达了无偿捐献“会通桥”楣石的意愿。他的善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上级专门派人将这块珍贵的楣石拉走妥善保管,并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2013年,临清市政府对会通桥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将这块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楣石重新镶嵌在了桥上。如今,“会通桥”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老桥梁的前世今生。
一块楣石的命运,彰显了同学的博大胸怀和超前的文物保护意识,谨以此文为同学的善举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