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
——聊城以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能
■ 金增秀 解金磊 周长才
2月22日,东阿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山东省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先行试点,东阿县通过深化“三医协同”改革,以体系整合破解基层医疗资源碎片化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效能。
从单体机构到协同体系,
这是医疗服务格局的深刻变革
自2024年以来,东阿县持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镇村一体、以镇带村、信息互通的新型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分级诊疗有序运转。目前,县域就诊率达92%,基层就诊率达78%,医保资金90%以上在县域内使用。
东阿县创新“1+2+N”组织架构,搭建起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建立行政、人力资源、财务内审、医保基金内控、医疗质量、基层卫生、数据信息、供应保障等 “八大中心”,从管理的各个维度,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整合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医共体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在“六统一”模式(即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药品耗材目录、药品耗材配送统一)的推动下,医疗资源从无序竞争转向协同配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疾控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医共体体系,标志着医防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为构建平急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组织保障;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共体体系,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从数字赋能到资源融合,
这是医疗服务效能的关键跨越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存在信息化系统不一致等问题。聊城市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影像、心电、检验等七大资源共享中心,全面建立“心电一张网”,构建起覆盖县域的数字医疗新生态。
2024年,聊城市下派886名医护人员到基层驻点服务,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创新实行“诊疗+服务”工作制度,有力提升资源下沉效能。东阿县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消毒包15万个,出具影像报告20万余例,检验报告2万余份,远程心电诊疗5万余人,审核处方7万余份,实现县乡村“一张网”。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聊城将锚定单病种精细化管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队伍的作用,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制定县域统一的分级诊疗路径和质控标准。同时,持续强化信息化赋能,全力打通健康数据壁垒,推行AI智能随访、远程影像诊断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康复”全链条闭环管理,探索适合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路径。
从传统模式到创新变革,
这是医疗服务升级的重大突破
聊城以“一县一策”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已建成14个医共体,全部建成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中心药房。
东阿县对照紧密型、同质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5个方面14项指标,探索建立以首诊率、转诊率、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医共体的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医保总额预付制改革是医共体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举措。聊城市探索建立市、县级审核管理机制,促使医共体从传统的“治病挣钱”理念,向“防病省钱”的健康管理模式转变。
茌平区县域医共体医疗设备更新项目获批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这充分展现了财政投入对优化县域医疗生态的强大撬动作用,为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筑牢根基,也为其他县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