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 迟庆斋
1968年7月份我从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9月份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6094部队农场进行劳动锻炼。这个农场位于潍坊市昌邑县的北部,渤海莱州湾的南畔,离海边有十公里。学校把我们同去的百余名同学送到农场后,农场按部队编制要求将我们编成一个大学生连,连排干部及后勤工作人员都是现役军人,我们都是普通农垦战士。
进场后首先进行端正态度教育。连队领导组织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组织我们到附近农民家里吃忆苦饭,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还组织我们徒步五十多里地,到昌邑县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听取英雄事迹介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学习教育阶段结束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劳动锻炼,学生连的任务是种三百多亩水稻。那时候种水稻用的主要肥料是大粪干。我所在的二排五班就承担了去潍坊市大粪场晾晒大粪干的任务。十月上旬,我班一行十二人乘车到了位于潍坊市西南角的大粪场。这个大粪场有两排平房,原有的老工人住北排,我们住南排,两排房子的中间还有一间小平房,那是我们的伙房,伙房里有地锅,烧烟煤。我们班里战得志同学会做饭,担任起了临时司务长兼炊事员。老战同学把生活调剂得很好,我们吃得也满意,但有一件事让我们很烦恼,那就是苍蝇。因为房子周围全是晾晒的大粪,这是苍蝇繁殖的基地。当时正值十月份,天气比较凉爽,吃饭时一掀锅,苍蝇见了热气就一头扎进锅里。我们只好用笊篱把它们从锅里捞出来,一顿饭得捞好几次。面对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在那样的年代,我们谁也没有说什么,因为这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我们每天五点钟起床,和粪厂的工人一起拉着大粪车,挑着大粪桶,到潍坊市机关单位的厕所里去掏挖鲜大粪,车装满了就拉回粪场,摊开晾晒。白天对大粪还要一遍又一遍地翻晒,晒干了就堆起来,运回农场。经过我们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所晾晒的大粪干能够满足来年稻田施肥的用量了,为此,部队给我们每个人一次嘉奖奖励。
第二年春天三四月份,我们就开始平整土地,造苗床,育秧苗。因为农场离海边很近,经常刮北风,水田里结了冰,我们趟着冰水干活。冰渣经常把腿脚刮出很多血口子,又冷又疼,那也忍着干。苗床整好了,就撒上稻种,再用塑料布封好防寒。过几天种子就发了芽,长出绿油油的秧苗。经过两个多月的苗床培育,六月份进行插秧,插秧的要领是:宁可水上漂,不能埋了腰。这是最累的活。早晨五点钟下地,下午七点钟收工,每天干十三个小时。在水里干活和在平地上干活绝不一样,田里满地是水,想找个地方休息会儿,太难了。在水里还有两种吓人的东西经常出现,一是水蛇,二是蚂蟥。水蛇虽然吓人,但它也怕人,见了人就跑走了,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可是蚂蟥就不同了,它专门叮咬人的腿脚。在水里干活一不小心就被蚂蟥咬住,只好抬起脚来狠狠地打两下,把其从腿上拿掉,擦擦被咬破的伤口才能再安心干活。插完秧转入田间管理阶段,主要是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
十月下旬稻谷熟了,这是收获的季节。登上巍巍灌渠大坝,举目眺望,田野里如锦似画:一条条排灌渠道纵横交织,一片片金灿灿的稻谷波浪起伏;场间,一垛垛金谷闪光耀眼。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军垦战士一个个流出了幸福的眼泪。为了达到颗粒归仓,我们就没黑没白地加班收割、脱粒、晾晒。这一年我们种的水稻亩产达到八百五十多斤。
在部队农场里,除了参加劳动,我们还要进行军事训练,主要课目是步伐练习,步枪瞄准,投掷手榴弹,还专门去军队靶场进行了一次实弹射击。1969年春,发生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事件,部队处于战备状态。我们也进行战备训练,最难忘的是夜间紧急集合,经常是刚刚进入梦乡,紧急集合的哨子就响了,于是立即起床、穿衣、打背包,三分钟完成集合任务,连长动员说有敌情,要跑步前进执行任务。一跑就是几十里路,跑着跑着背包就散了,不能背了,只好抱着跑,训练结束,跑回营地时,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把湿衣服晾起来再睡觉。
1969年底中央发出通知,提出给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分配工作,我们便开始进行个人总结和班、排、连总结,评选先进,我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嘉奖。1970年1月底我们离开农场时,部队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在场的每个人都是痛哭流涕,依依不舍。这个场景、这样的岁月令我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