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照亮孩子成长路

——高唐县春长小学的德育实践速览

■ 杨先博 韩雅慧 刘金红

三月春晖映初心,雷锋精神润无声。在高唐县春长小学,教学楼处的“雷锋语录角”每日迎接师生晨读晨诵,红领巾广播站午间准时播报“今日雷锋故事”,已成为校园里四季更迭却永不失色的风景。

作为省级德育示范校,该校打造多维模式,形成“全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班班有阵地”的育人新生态。

校园内外,一抹抹“志愿红”成为守护学子成长的温暖底色。家长志愿者们以雷锋为榜样,通过护学值守、应急支援、公益捐赠等行动,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安全屏障。

家长护学志愿者每日早、中、晚三个时段,身着统一标识马甲,在校门口疏导交通、护送学生、排查隐患。志愿者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传递和践行“奉献、友爱、助人为乐”的新时代雷锋精神,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爱与责任的种子。

春长小学以雷锋精神为育人内核,通过“互助小组+教育帮扶+公益实践”三维体系,构建师生共育、家校联动的德育生态,形成“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校园文化新风尚,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创新样本。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互助精神,学校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伙伴,互帮互助的氛围让校园更加温暖,大家在互助中共同成长进步。

2012年的春天,姚淑霞老师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爱心基金会”公益团队。十三年来风雨无阻地从每月工资中挤出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在家访活动中,刘乃英老师了解到有的学生家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便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无私帮助。教师的帮扶之手与学生的求知之心相握,用“急学生之所急”的行动诠释雷锋“助人为乐”的真谛。

通过制度化、场景化、课程化的实践探索,春长小学让雷锋精神从理念转化为可持续的教育行动,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精神涵养—实践养成—文化滋养”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党旗引领制度化、课程育人场景化、家校共育社会化、行为激励数字化”的四维创新,让雷锋精神从口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育人实践。如今,校园月均志愿服务超300小时,拾金不昧、互助学习等善行同比增长65%。未来,学校计划将“雷锋成长档案”接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行为数据永久存证,让精神传承突破时空界限,真正成为浸润学子生命的“活教材”。

2025-03-18 ——高唐县春长小学的德育实践速览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6563.html 1 让雷锋精神照亮孩子成长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