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租赁合同就可登记,高新区——
在全市率先实施权属备案登记模式
本报讯 (记者 贾新伟 通讯员 卞硕 孟琳蕙) “我们入驻智慧谷产业园,原以为要准备多份证明材料,实际上,仅用一份租赁合同就办理好了,服务太高效了。”3月18日,东煌森网络科技(聊城)有限公司经理班华龙讲述了他在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注册登记的经历。
过去,像班华龙这样需要在园区开办市场主体的经营者常常面临获取房屋产权困难等问题。为此,高新区积极创新,在全市率先推出经营场所“权属备案+租赁登记”新模式,进一步简化登记申请材料。
“我们以‘经营场所’为小切口,与监管部门审管联动,力求实现‘登记即监管、服务不缺位’,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体验。”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市场准入审批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袁立川介绍。
依托“全市住所标准化地址库”,高新区将备案场所的住所信息统一编码入库,并与不动产登记、实有地址等数据库互联互通,实现住所证明“一次备案、数据共享、审管联动”,破解企业开办过程中“住所证明难、材料重复交”的痛点。
一次小创新,需要背后大量工作来支撑。“前期,我们对辖区内20余所产业园区、孵化基地等场所,进行逐一摸排,并对符合条件的园区楼宇,提前梳理产权备案手续。”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市场准入审批服务办公室三级主办靳达成说。
聊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聊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智汇谷产业基地……截至目前,符合条件的8个重点集群注册地,都已完成备案。
区行政审批服务部市场准入审批服务办公室主任耿贤英说,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建立“区级+镇街”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云见面审批,主动为经营主体提供“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
从摸排场所,到产权备案;从编码入库,到数据互通;从前期的审管联动,到登记时的材料简化……高新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时的难点堵点,完成了市场主体登记的创新“闭环”。
服务流程再造与解决实际需求相结合,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涉企服务场景,提供精准化服务……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部正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靶向,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着审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