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谷县
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本报讯 (记者 刘兆瑞) 3月25日,阳谷经济开发区汉河电缆智能化车间内,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数字化控制台,铜材在精密设备中流转成型。这家投产仅4年的企业,正以“培训—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汉河电缆35千伏专用电路保障的恒温车间里,来自西湖镇孙庄村的质检员李秀云告诉记者:“现在骑车15分钟到厂,月收入4800元,既能照顾老人又能辅导孩子作业。”像她这样的“两栖农民”在该厂占比达80%,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规划理念。
“我们搭建的‘订单式’技能培训体系,让村民3个月转型为产业工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王伟介绍。依托青岛汉缆总部技术支撑,企业开发出VR模拟操作系统,将线缆生产的218道工序拆解成标准化模块,使员工培训周期缩短40%。这种“数字师徒制”培养模式入选2024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培育典型案例”。
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西湖镇经委副主任张超回忆道:“从营业执照‘秒批’到电力专班驻场,我们建立了‘企业需求清单’跟踪机制。”这套服务模式已被写入2025年《山东省县域营商环境优化条例》草案,作为“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的典型经验。
随着国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深入推进,汉河电缆的虹吸效应逐渐显现。铜材加工、智慧物流等6家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线缆产业集群。2025年,阳谷将建成鲁西地区首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届时产业工人规模将取得新突破。
阳谷县促进农民就近就业,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有效破解了留守之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县域规上工业企业吸纳本地就业比例达63%,阳谷县以81.2%的就地就业率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