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好节水“必答题”
——聊城交出水资源集约利用亮眼答卷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赫鹏
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跃居全省前列,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65,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连续24个月保持100%,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缩减660平方公里……从田间地头到工业园区,从城市管网到河湖湿地,在聊城,一场以水为媒的绿色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水文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去年以来,聊城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引领,将“节水优先”理念融入城市基因,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转型“组合拳”,实现了从“水瓶颈”到“水支撑”的跨越式转变。
实现节水增收“双赢”
“浇地更省心,产量还高了!”高唐县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整合气象站、土壤墒情仪、作物生长模型的数据,精准调控农田用水,项目区年节水超50万立方米,农民水费支出降低20%,种粮大户王振华对此赞不绝口。
在市水利局的智慧监管大屏上,13.4万个取水口的实时数据如繁星般闪烁——这是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交出的数字化答卷。2024年,聊城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穿始终,以“全链条、全覆盖、全周期”为目标,构建起“天眼监控+地面巡查+群众监督”的三维监管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识别违规取水点,利用物联网设备实现全市2459个取水计量设施在线联网,创新推出“取用水违规线索有奖征集”微信小程序,发动群众参与监管,半年内收到群众举报线索237条,查处违法取水案件12起,形成“人人都是水资源守护者”的社会氛围。
制度刚性还体现在水资源税改革的深化中。聊城率先建立“用水定额—税收优惠”联动机制,对超定额取水企业按1.5倍税率征收,而节水达标企业可享受最高30%的税收返还;通过完善“精准补贴+节水奖励”机制,累计完成改革728.56万亩。东昌府区、阳谷县打造“井渠双灌”示范区,实现亩均节水30%、粮食增产8%。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在茌平区冯官屯镇李庄村,村民李秀兰轻点手机屏幕,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水费交纳。这是聊城农村供水“智慧化革命”的缩影。
茌平区率先试点“智慧水务平台2.0”,通过AI算法预测管网漏损点,抢修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漏损率降至6.8%。“过去水管锈蚀,水压不稳,现在水龙头一开就是清水,停水少了,水压也稳了。”李秀兰的感慨,道出了全市农户的心声。
农村供水是民生之基。2024年,聊城投资2.735亿元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通过“管网换芯+智能计量+云端管理”三位一体改造,彻底破解农村饮水“最后一公里”难题。431个村庄的铸铁管网升级为食品级PE管,8套消毒设施采用紫外线与臭氧协同杀菌技术,水质检测频次从季度加密至月度;130万块智能水表实现“一户一码”,用户扫码即可查看实时用水量、水质报告及缴费记录。
聊城在全省首创“县级供水公司直管到户”机制,11家县级公司整合原有乡镇水厂,建立“水源—水厂—管网—用户”全链条标准化管理体系,让城乡供水真正实现“同质同网同服务”。
科技赋能“点绿成金”
在信发集团工业园,一套银白色的膜分离设备正将浑浊的脱硫废水转化为清澈的再生水。作为全省首个“工业废水零排放”示范项目,其采用“超滤+反渗透+蒸发结晶”三级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离子逐级截留,最终产出纯度99.9%的氯化钠晶体,实现年回收工业盐1.2万吨,节水300万立方米。
面对水资源紧缺挑战,聊城将非常规水利用作为破局关键。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突破9000万立方米,冠县工业水厂为95家企业提供再生水212万立方米,高唐县通过赵秦支渠生态补水工程,年增河道生态流量200万立方米。
科技赋能还体现在再生水精准调配系统的建设上。冠县工业水厂依托“水量—水质—需求”动态模型,为95家企业定制再生水供应方案,造纸企业获得高浊度冷却水,电子厂则使用深度脱盐的精密级再生水。2024年,该厂再生水利用率达85%,年节约新鲜水取用量212万立方米。
守护好每一滴水,就是守护城市的未来。从制度创新到科技突破,从农业转型到城乡普惠,聊城正以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并将继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聊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