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那一抹灿烂的“红”

■ 梁丽姣


近年来,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秉承“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理念,挖掘红色资源,凝聚红色力量,不断丰富红色基因传承方式,以红色文化浸润心灵,激励退役军人坚守初心,守护那一抹灿烂的“红”,打造红色传承的新名片。


淬炼红色初心


3月13日上午8时30分,临清市八岔路镇杨二庄小学内,临清市双拥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朋与志愿者们,穿着白色防护服,背着25公斤重的弥雾机,在学校的重点区域防疫消杀,所过之处,留下一团团白雾。这是他们连续在辖区重要场所开展防疫消杀的第二天。

当天完成学校消杀工作,已经到了下午3点多,脱下防护服,卸下装备,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肩膀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

“这几天每天都得持续消杀七八个小时,忙起来的时候感觉不到累,放松下来才会感觉到疲惫,晚上回家之后闭上眼就能睡着。”张朋说,“退役不褪色,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这是一名退役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2019年,张朋组织建立了临清市双拥志愿者协会,协会有200多名志愿者,都是退役军人,他们身体力行守护着退役军人“红”的底色,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淬炼红色初心。


厚植“红色基因”


八岔路镇革命烈士陵园、夏碧波烈士纪念亭……在临清市八岔路镇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革命年代的“留声机”,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在八岔路镇退役军人工作方面,孟宪伟有着不一样的思路,作为八岔路镇武装部部长、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他将“红色记忆抢救”工程作为工作的重点。

“去年,我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参观,第一次看到夏碧波烈士的名字,了解到他的革命事迹。到了八岔路镇工作之后,我发现八岔路镇塔头村竟有一处夏碧波烈士的纪念碑,但纪念碑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碑体也出现裂痕。”孟宪伟激动地说。

之后,他充分挖掘夏碧波烈士的革命事迹,在原来那座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改造,建立了夏碧波纪念亭,抢救红色记忆,直观形象地展示红色历史,留下生动的革命教材。

现在,这座纪念亭巍然屹立在八岔路镇塔头小学院内。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该校都会组织师生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厚植“红色基因”。


发扬红色传统


3月10日,临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公益岗工作人员石鸣再一次推开了临清市烈士陵园大门。

她是一名红色故事志愿讲解员,在临清市烈士陵园参与内容讲解、秩序维护等工作。在常人眼中,这个工作枯燥乏味,但是她却干得非常起劲。

张廷焕、颜竹林、黑若仙……石鸣用深情的讲述,重现临清市土地上无数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烈故事,让前来参观瞻仰的群众为之动容。

临清市烈士陵园,她不知去过多少次,也引导很多人聆听过革命烈士们的英雄故事,但每一次,她都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新时代青年,我有义务,更有责任用自己的力量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精神血脉。”石鸣说。

2022-03-1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709.html 1 守护那一抹灿烂的“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