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提正气
——东昌府区“七个一”工程绘就师德建设新图景
■ 郝凯
师德是教育的永恒命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如何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培育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成为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努力的目标。
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紧紧围绕“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目标,聚焦师德师风建设主阵地,创新实施师德教育“七个一”工程——一次教师“开学第一课”、一次“依法规范执教”警示教育、一系列师德宣讲、一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一次教师阅读成长活动、一次志愿服务、一次“榜样在身边”师德选树及宣传活动,形成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发展态势,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
顶层设计——
构建师德建设“四梁八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师德师风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成的讲话掷地有声,“师德师风始终处于教师评价标准的首位。‘七个一’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目的就是修师德、养师风,为教师提正气。”
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将意识形态教育摆在首位,要求各校“树立典型、找出差距、落实措施”,构建“知准则、守底线、强师德”的长效机制,明确“三强化”路径:强化责任担当,把师德作为教师队伍管理的“第一准则”;强化行为示范,让《教师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成为行动指南;强化正风肃纪,建立“全方位监督—快速化处置—常态化通报”的闭环管理,坚决杜绝师德失范行为。
今年2月13日,东昌府区师德建设月“七个一”活动启动暨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召开,为全年师德建设锚定方向。覆盖全员、贯穿全年的师德建设工程由此拉开帷幕,为东昌府区所有教师划定了“思想高线”和“行为底线”。
多元实践——
让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日常
开学前一天,当晨光洒进聊城市实验小学,该校教师围坐在一起,观看“依法规范从教”警示教育视频。真实案例中,个别教师因体罚学生、有偿补课等行为受到严肃处理,画面里的悔恨与反思深深触动着每个人。“这些案例不是‘别人家的故事’,而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警钟。”校长张庆玲带领全体教师集体宣誓,重温了教师誓词。“永远做“四有”好老师,永远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的誓言回荡在校园上空。
在道口铺街道中心学校闫邵屯小学“以爱之名,铸师德之魂”主题演讲比赛现场,老师们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深情讲述“以爱育爱”的动人故事。有的以扎根乡村教育的坚守展现师者担当,有的用转化后进生的案例诠释教育智慧,还有的通过援引陶行知、张桂梅等教育家的精神,呼吁以仁爱之心浇灌学生成长……
在广平镇双庙魏小学教师阅读专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目的》等书籍被翻开,书页间夹着教师们的读书笔记——“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耐心”“师德藏在每天的课堂里”,这些质朴的感悟,正是师德内化的真实写照。
北顺小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于洁和彭玉生的先进事迹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研讨,最终达成了共识——用爱心呵护每一个稚嫩的心灵,用耐心等待每一次成长的蜕变。班级管理上学习于洁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中借鉴彭玉生的田野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趣味性;师德修养方面对标先进,强化专业素养。
从警示教育到榜样学习,各校将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浸润式的多元实践,让师德建设从文件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长效赋能——
培育风清气正教育生态
在东昌府区,师德建设早已超越“活动月”的局限,形成“制度保障—榜样引领—全域协同”的立体化生态。聊城文轩初级中学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年度评价体系,举行了首届“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对在过去一年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教师进行表扬;文苑初级中学公开评选出18名师德先进典型,记录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家校沟通等日常表现,并在全校宣传其先进事迹,让师德评价从“模糊印象”变为“具体可感”。
站在东昌府区教育的版图上,“七个一”工程串联起每个校园的育人故事:幼儿园教师蹲下身的倾听,小学教师作业本上的暖心批语,中学教师深夜备课的灯光,都是师德最生动的注脚。当 “七个一”工程化作日常的“七个坚持”,这片教育沃土上,正生长出越来越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最好的教育,永远始于师德,成于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