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翰墨之约
我市开展“以书法为基 以教材为媒”专项培训
本报讯 (王向阳) 3月26日,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校园内墨香四溢,聊城市“以书法为基 以教材为媒”主题专项培训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由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统筹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提供学术支持,通过专家讲座、课堂观摩、主题研讨等多元形式,为全市500余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搭建起专业成长平台。
上午8时,参加活动的教师步入校园,在书画长廊中开启沉浸式艺术之旅。百余幅师生作品以“四季时序”为轴铺陈,既有工整的《千字文》楷书临作,也不乏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节气文化的创意作品。各县区教研员、老师们在作品前驻足,感受传统笔墨与生活美学的融合。“书法教学要从单纯技法训练转向文化浸润,从单向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从传统课堂模式转向跨学科融合。”开幕式上,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熊永星表示。
教学展示环节亮点纷呈。教师张枭、李平平联袂呈现的软笔双师课,创造性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实时点评”的三角互动模式,多维度示范,解决了书法教学视角受限的痛点。课例展示结束后,“墨韵社”师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将节气、古诗词、书法、话剧巧妙融合,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十四节气奇遇记”。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天俊教授进行了课例点评。他通过对比分析书法课堂案例,既肯定了课例的精彩之处,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天俊表示,低年级要重兴趣培养,中年级要强文化认知,高年级要育创新意识,要将“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到每一个孩子的认知里。
在专题讲座中,王天俊围绕“小学书法教育发展途径的实践”“小学硬笔书法课堂模型的建构及反思”两条主线,以“从教育的角度看,什么是书法”这一问题开场,结合学术理论、教学案例视频等为老师们重塑了书法课堂的新模型。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这场春日里的翰墨之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当更多教师学会在横竖撇捺间解读中华文明密码,传统文化教育必将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