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驿站”传递“大文明”
——开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出新出彩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冉令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举。
如今,在开发区,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驿站”如星火般点亮街头巷尾。这里不仅是快递小哥歇脚喝水的“暖心站”,还是村民听政策、学手艺的“小课堂”,更是传承文化、传递文明的“新阵地”。这些“小驿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传递志愿服务的“大文明”,托起了民生的“大幸福”,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温度与内涵的完美融合
“忙了一上午,能在这儿喝口热水、歇歇脚,真是舒坦!”快递小哥李卫是开发区四德广场爱心驿站的常客。
这处近20平方米的爱心驿站,配备了微波炉、冰箱、空调、热水壶等日常用品,可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餐食加热、饮水供给、取暖纳凉、手机充电、临时避雨等服务,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也为更多的户外劳动者营造出“家”的温暖。
开发区将文明实践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由点及面连成片,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群众随处可享的“日常”。目前,全区已建成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3个街道文明实践所、28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100%。开发区更创新性地将驿站延伸至小区红色驿站、交通岗亭、商超,打造出“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建得好,更要用得活。每个实践所配备2名文明实践专职管理员、实践站配备1名文明实践专职管理员,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考核。开发区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好用”的原则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水平,各级站室设置不少于3处功能室,完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作用,并在显著位置张贴组织架构、队伍名册、活动台账等内容,引导群众随时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硬支撑+软服务”,全域覆盖、功能升级,让阵地既有温度又有内涵。
乡土味与新潮范的双向奔赴
“理响万家”宣讲团把政策编成快板,在田间地头唱给老乡听;“夕阳红”乐队用歌声传递文明;公益课堂教孩子编程、带老人练八段锦……开发区的文明实践活动既有“乡土味”,又有“新潮范儿”。
群众点单、驿站接单、志愿者送单,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开发区86支志愿服务队、近万名志愿者常年活跃一线:“幸福食堂”解决群众吃饭难,“移动驿站”上门为群众理发、修电器;“希望小屋”关爱困境儿童,“阳光成长”心理健康课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达4000余人次;“千名志愿者进社区”包联服务,文明劝导、清洁街道,“红马甲”成了街头最美风景线……
乡土味儿与新潮范儿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品牌建设赋能。开发区着力打造“理响万家”新时代文明宣讲品牌,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内容,充实宣讲人才库100人,推出线上“村村响”广播微宣讲、大屏通视频宣讲、党史课堂微宣讲、实践站所集中讲、田间地头通俗讲、文艺展演生动讲等系列宣讲活动300余场次,将文明实践知识展现在“眼前”、配送到“指尖”、传播到“耳边”。
常态与长效的融合共进
在北杨集革命烈士纪念亭,孩子们聆听红色故事;在“山东手造”展厅,非遗传承人教乡亲剪纸;“鸿雁传声”大喇叭定时播送“乡音话文明”……在开发区,老传统“活”起来,新文明“扎”下根,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化与长效化的融合共进。
开发区聚焦“五为”志愿服务,以“五有”标准改造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以“五聚”为特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多元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之风。
开发区依托北杨集革命烈士纪念亭、江北酿造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等,打造传统文化展示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所站、城市书房等建设“山东手造”展示厅,让非遗等传统文化“活”起来;举办文明礼仪大讲堂进企业、乡村活动50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爱国爱家、遵德守礼等优秀品质融入大讲堂;实行文明单位联系文明村制度,充分发动30个文明单位帮包28个村(社区),通过进村入户发放宣传页、普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知识,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从“小驿站”到“大文明”,开发区正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答卷。在这里,志愿服务成为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四季春”,文明新风是可观可感、可触可及的“幸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