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奔涌 思政铸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聊城实践
■ 郝凯
“如果说黄河与运河是流淌在聊城大地上的血脉,那么‘两河思政’就是浸润学生心灵的活水。”4月30日,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宏锐向笔者展示着一份特殊的“课程地图”。这份标注着59个思政课实践点位的地图,串联起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工坊、生态治理示范点,勾勒出全国首个以“两河文化”为脉络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
4月27日,在第五届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峰论坛上,朱宏锐作了《凝聚“两河”智慧,谱写思政新篇》的专题发言,引发强烈反响。聊城,这座被黄河与大运河滋养的“两河明珠”,如何将地理禀赋转化为育人优势?如何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聊城的思政课堂。
“两河”作经纬 织就育人新图景
暮春时节,在东阿县黄河岸边,一群“黄河小卫士”正在思政教师刘道礼带领下研读《黄河岸边是故乡》校本教材。黄河故道与书页间“悬河奇观”“生态治理”的篇章交相辉映,孩子们行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着母亲河的沧桑与新生。“这是我们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市教育体育局学校组织科负责人邢贝贝介绍,依托134处研学基地和8个省级实践场所,聊城构建起覆盖全学段的“两河文化”课程体系。
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教育坐标的智慧,源自对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刻理解。近年来,市教育体育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中心,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协同共建机制。“我们打破学段壁垒,让小学的‘故事里的黄河’、中学的‘数据中的运河’、大学的‘发展中的两河流域’形成育人链条。”邢贝贝举例说,东昌府区滨河实验学校开发的《大运河文化主题课程》将九年制学校的思政元素系统整合,而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牵头开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真正实现“小学启蒙认知、中学深化理解、大学实践创新”的贯通培养。
红色基因铸魂 数字技术赋能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720VR全景体验网站,记者轻点鼠标,瞬间穿越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风雪中护送救灾物资的孔繁森就在眼前,这种震撼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这种‘沉浸式思政课’的创新,正是聊城推进‘三堂融合’的生动注脚——通过‘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协同,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朱宏锐介绍。聊城把孔繁森精神作为重要育人资源,举办新时代孔繁森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成果发布会,发布纪录片《从“繁森”到“繁星”》,聊城市技师学院借助党中央发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号召30周年的契机,牵头成立“孔繁森精神思政育人研究会”,积极构建孔繁森精神育人体系,贯通式擦亮“两河思政”的育人品牌。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更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微信视频号“直播聊城NEWS”推出8期思政微课,单期点击量突破50万次;“希沃云班”平台上,两河思政课可同时覆盖城乡百所学校;中小学智慧云平台展示的红色微电影《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全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师资蓄活水 评价破坚冰
“全市建立的‘大师资’队伍包含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政领导、企业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多元主体。”朱宏锐介绍。近两年,聊城举办大中小学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评选出聊城市“十佳百优”思政课教师171人、思政课教学能手99人,锻造了一支“愿意教”“能够教”“善于教”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师资建设机制创新更体现在评价体系改革上。聊城市推行思政教师“六要”标准量化考核,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开发校本课程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小学教师会讲‘两河历史’,中学教师能析‘治水智慧’,大学教师善研‘流域经济’。”朱宏锐表示,通过一体化培养策略,聊城择优遴选103名教师组建市级思政专家人才库,形成梯队式人才储备。
站在新起点,聊城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正在筹备的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交流展示活动,将集中呈现“两河思政课”阶段性成果。而随着“孔繁森精神思政育人研究会”等平台发挥作用,更多创新实践正在孕育。
“从‘繁森精神’到‘繁星现象’,从‘两河明珠’到‘育人图谱’,我们始终在回答三个问题:如何让思政课接地气、如何让学生真听真信、如何让教育产生持续生命力。”朱宏锐的思考,折射出聊城教育工作者的改革自觉。当黄河两岸的沙土印满学生考察的足迹,当运河故道的涛声在青年学子的脑海中回响,聊城正在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鲜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