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一个村 富一方人
——记全国劳模杨本凯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在鲁西平原的冠县柳林镇大杨庄村,80后“兵支书”杨本凯用9年时间,带领村民将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环境脏乱差的落后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通过创新推行“农业筑基、文旅赋能、工业拓链”的三产融合模式,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3万元跃升至2023年的3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4.6倍,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共富之路。
刚从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载誉归来的杨本凯是个闲不住的人。在完成村里的日常事务之余,他会到村里研学基地担任讲课老师;每天一大早钻进大棚,察看油桃长势,调研市场行情;村里这几年还办起了小型服装厂,他也要时常盯着订单情况。
作为一名80后“兵支书”,9年前杨本凯正式担任大杨庄村党支部书记,但在那时,大杨庄村可没有现在这么红火。5月3日,杨本凯站在村头十字路口指着手机里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这里原先有个鸡棚,是村民自己搭的,一到夏天气味非常重。”老照片和眼前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已成为村里的产业孵化基地和村民休闲娱乐的中心广场。为解决村里的民生问题,杨本凯上任后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想办法拓修路面、安装路灯,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但很快,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经过多方考察,并结合土壤条件,杨本凯争取各方资金,在村里建起了油桃大棚,并承包给村民,实现了集体、村民双增收。
“打叶控温技术让糖度稳定在18%以上,每斤批发价比周边产区高2元。”在第八号大棚内,杨本凯向记者展示即将上市的油桃。如今全村油桃种植面积达400亩,产品直供长三角地区的商超,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按目前这个行情,我今年种植的油桃销售额预计超100万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种植户么贵勇兴奋地说。
村里闲置房屋多,老物件多,如何让这些“过气”的“老家伙”,变成村里增收的“生力军”?杨本凯又动起了心思。“我们把整个村庄打造成为研学基地,创新‘村庄+院落+基地’的模式,通过文旅赋能,让老宅变身共富课堂。”通过“村庄即课堂”的沉浸式体验模式,老屋变身非遗工坊、农耕体验馆,村民化身“乡土讲师”。
“一个手摇,一个手拉,眼睛不要看别的地方,看看线是不是就纺出来了。”村民燕秀芬是研学基地的“明星教师”,每次有研学活动,她的纺车教室总是围满研学少年,“每月接待30个班级,跟孩子们在一块,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
随着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仅研学一项就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200万元的收入。2024年,该村接待研学游客超3万人次,衍生消费占比达40%,村内自营的“乡村大食堂”更成为网红打卡点。
现如今,杨本凯又在村里的孵化基地建起了小型制衣厂,承接外贸订单,产品远销欧美。今年还引进了一条德式精酿啤酒生产线,麦芽汁浓度达12度。目前,全村40%的闲置宅基地被重新开发利用,提供就业岗位120个。“我们要让每块土地都发挥经济价值。”杨本凯表示,村集体注册的“大杨庄”商标已涵盖六大类农产品,未来还将拓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
夜幕降临,村里自营的乡村大食堂开门纳客,散发着啤酒麦芽香气,村民们围坐畅谈。“乡村振兴不是单选题,三产融合才能激活乡村全要素。”杨本凯一边为村民接啤酒一边说。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鲁西村庄,正以创新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共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