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韭菜种出大产业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5月6日,在茌平区肖家庄镇后场新村的标准化韭菜基地里,成片的翠绿韭菜随风起伏,农户们手脚麻利地收割着韭菜。
肖家庄镇有着悠久的韭菜种植历史,韭菜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一直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传统种植模式下农药过量使用,导致韭菜品质严重下降。“韭蛆一闹,不用药颗粒无收,可用了药又检测超标。”后场新村种植户李吉旺道出当年困境。因农残不达标,韭菜无法进入商超市场,收购价一度被压至每斤几分钱,农户种植积极性遭受重创。
口碑受损、销量锐减,这一曾经的致富产业陷入发展困局,种植面积从万余亩急剧缩减至不足千亩。为破解难题,肖家庄镇积极调整策略,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由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理念。肖家庄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宋鹏介绍:“我们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绿色种植模式,从源头降低农药残留;同时建立检测体系,配备先进设备对合作社韭菜进行严格抽检,确保不合格产品绝不流入市场。”
为激发农户积极性,当地创新推出“双保险”机制:合作社垫付70%农资成本,统一生产标准,并与外贸食品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步建设韭菜批发市场,既降低种植成本,又拓宽销售渠道。“现在的韭菜又宽又长、鲜嫩水灵,品质比以前大幅提升,客户来了都抢着要!”后场新村党委书记李国胜展示着刚收割的韭菜说,“往年同期市场价每斤才三五毛钱,现在地头价就能卖到一块多。”
如今,肖家庄韭菜凭借过硬品质重获市场认可,不仅畅销沈阳、连云港等国内二三十个城市,更通过382项农药残留检测,达到国际出口标准。目前,当地韭菜年产量达7500吨,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产品远销多个国家。肖家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丁表示:“我们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拓展深加工产业链;同时强化品牌建设,严格把控质量,通过多元渠道推广,推动韭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