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田孕育新希望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孟颖

5月6日,阳谷县大布镇董庄村90亩生姜种植基地内,成片的蓝色拱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浩瀚海洋,成为田野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我们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的特色生姜种植产业,也是董庄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进行的重要探索。”董庄村党支部书记董建军介绍,董庄村曾面临土地分散、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等发展瓶颈。为了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村“两委”立足本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生姜生长的自然条件,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生姜种植为突破口,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把产业发展起来。”董建军在村民大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为打消群众顾虑,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收益分配机制,为村民算清“经济账”和“长远账”。在党员干部的积极动员下,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9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涉及农户20余户。为保障群众利益,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明确每亩每年的租金标准,并承诺优先吸纳流转土地的农户到合作社务工。

“以前自家种地,收入不稳定,还很辛苦。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不仅有固定的租金收入,我还能在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村民刘凤芹满脸笑容地说。像刘凤芹这样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50余人,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余元。

生姜种植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合作社投入资金搭建了蓝色拱棚,不仅有效抵御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还能调节棚内温度和湿度,为生姜的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从而保障生姜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管理,预计每亩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合作社技术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打通了销售渠道,将产品出口至国外,并与中东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据估算,今年生姜种植项目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60余万元,同时,合作社还将部分收益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将继续扩大生姜种植规模,明年计划发展到200余亩。”董建军表示,“我们还计划打造集生姜种植、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共同走上致富路。”

2025-05-0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307.html 1 生姜田孕育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