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奏响协同育人“最强音”

——高唐印发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方案

■ 刘德策 李文庆

近日,高唐县印发《高唐县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打破传统“家校共育”壁垒,构建起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规划,2025年上半年,高唐将实现教联体组织全覆盖。

政策破局,三维联动织密育人网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推出的“教联体”实施方案,核心在于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多方力量,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破解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育人条件保障。在“双减”深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高唐率先突破传统“家校二元”模式,构建三维协同生态。

《方案》提到,高唐县成立县级教联体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挂帅,联动教育、民政、卫健等18个部门,明确18类主体职责清单。

社区家长学校,打造家门口“小课堂”

为破解“5+2<7”的问题,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积极探索小区家长学校建设机制,打造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小课堂”,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解疑答惑,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2023年11月,高唐县第一家小区家长学校在海德庄园小区成立,县教育体育局心理教研室主任刘克劲每周坚持上课、主持亲子读书会。课程主题根据阅读书目、节气、时令等灵活确定,既有针对性,又充满趣味性,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经过一年多的运行,高唐县陆续建成了10处小区或社区家长学校。为加强家长学校的师资力量,县教育体育局牵头组建由市县级家庭教育讲师、妇联干部、社工和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团定期总结、磨课、讨论阅读书目,保障了家长学校的顺利稳定运行。

全域育人,探索“学校+基地”育人模式

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借助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学校+基地”育人新模式。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创新性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推出家校共育系列之“小故事大道理”,以多元故事为镜,折射家校共育智慧,在书香浸润与生活实践中探寻育人真谛;春长小学和第二实验幼儿园开展的“魅力家长进课堂”活动别开生面;民族实验小学、县第四实验小学组织多场“家庭教育大讲堂”,深受家长欢迎。

高唐县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市最大的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2024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此外,县域内还有美术馆、博物馆、锦鲤小镇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的场所。为拓展社会教育资源,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主动联系县域各场馆,开发主题鲜明的特色育人品牌,如“墨香润童心”美育工程、“锦鲤跃龙门”劳动教育实践等。“除了各部门的资源,我们还梳理辖区内社会资源,打造了8大类、26个中小学全域实践教育基地,惠及全县54所中小学、幼儿园。”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彩梅介绍。

聚焦问题,着眼学生身心健康

高唐县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发挥教联体机制优势,破解现实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针对部分家长“教而不当”等情况,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开展“高唐县首届智慧家长评选”活动。聚焦目前家长焦虑的“小眼镜”“小胖墩”问题,邀请县卫健部门的专业医生走进校园,举办“用眼卫生”“健康饮食与运动”等专题讲座,向学生和家长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学生对科学兴趣不足、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实,会同科技局、科协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并组织学生参观省科技馆。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育人新样态

为有效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高唐县教育和体育局将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育人新样态。数据平台将联动教联体相关部门和学校,组建家庭教育专家智库,链接国际营地、美术馆、博物馆、家风馆等县域资源,接入外部“数字敦煌”等国家级数字文化资源库,形成“1+N”开放式教育服务矩阵;该平台将构建线上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家长完成阶梯式学习任务可获得“星级家长资格认证”,建立持续激励机制;开发“成长地图”打卡功能,引导家长学生远离电子产品,到活动地点线下打卡,通过场馆签到、任务完成等获取成长积分,建立积分兑换、等级晋升等激励机制,构建“线上引导+线下实践”育人闭环。

2025-05-13 ——高唐印发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方案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487.html 1 奏响协同育人“最强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