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水里生金 “蛭”富有路

■ 本报记者 潘云磊 沈欣欣

本报通讯员 林政委

5月19日,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位于阳谷县博济桥街道李楼村的水蛭养殖基地里,300余个标准化养殖池整齐排列,数万尾水蛭在水中舒展着墨玉般的身躯。养殖户王大姐戴着草帽穿梭其间,麻利地投喂饲料,她笑着说:“这些小东西现在可是咱们的‘黑珍珠’,去年靠着两亩水蛭,我家盖起了新楼房。”

8年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基地还只是几处长满芦苇的废弃鱼塘。2017年,李楼村村民李祥义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水蛭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在本地养殖市场仍是空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租下了几亩废弃的鱼塘。

“当时乡亲们都觉得我疯了。”如今已是李楼村金祥家庭农场负责人的李祥义抚摸着养殖池边的防护网回忆。利用废弃鱼塘,他搭建起20个养殖池,试着养起了水蛭。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他如今已成功掌握水质调控、种苗繁育等核心技术,养殖规模突破500万尾。

随着养殖效益的提升,曾经冷清的鱼塘边渐渐聚满了取经的乡亲。标准化养殖模式不仅带来可观收益,更形成“造血式”帮扶效应。该基地直接吸纳周边百余名劳动力就业,同时为周边县市养殖户、合作户提供从苗种供应到技术指导的全链条服务,与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我们计划通过水蛭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增加经济效益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李祥义说。

2025-05-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922.html 1 水里生金 “蛭”富有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