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住上“发酵床”

■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郭晴

5月16日,走进东昌府区沙镇镇牧丰禾肉牛养殖场,标准化牛舍内,膘肥体壮的肉牛或悠闲踱步,或低头咀嚼青贮饲料。不同于传统养殖场的刺鼻气息,这里弥漫着发酵床垫料的淡淡菌香。

作为东昌府区绿色养殖的标杆,牧丰禾肉牛养殖场采用“发酵床技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循环发展之路。“发酵床技术不仅有利于肉牛生长、增强抗病力,发酵后产生的有机肥还能直接用于周边蔬菜大棚,是优质的无公害肥料。”养殖场负责人蔡利介绍。目前,该养殖场“西门塔尔”肉牛存栏量1500头,松软洁净的发酵床垫料由稻壳等农林下脚料制成,每年还收购周边近万亩玉米秸秆,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带动十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我在这儿负责打扫牛槽、清洗水槽,活儿轻松离家近,每月能挣5000多元。”工人王广杰言语间尽是满足。

科学养殖带来的不仅是就业机会,更显著提升了肉牛品质。近年来,该养殖场出品的肉牛被农业农村部收录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东昌府肉牛”成功打造区域性品牌,养殖场也被认定为聊城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凭借品质优势,牧丰禾的肉牛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同样育肥出栏,我们的肉牛售价比普通农户养殖的每斤高出1.5到2元,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浙江、海南等地。”蔡利说。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养殖场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目前,该养殖场与山东农科院、临沂大学、聊城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鲁西黄牛保种扩繁工作。“希望通过保种扩繁,让传统鲁西黄牛得到更好发展,也算是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蔡利表示。

从绿色养殖技术应用到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从带动村民就业到推动地方特色品种保护,牧丰禾肉牛养殖场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赋能正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2025-05-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69923.html 1 肉牛住上“发酵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