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将运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 王庆友 郝爽

聊城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等。这些遗产既是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标识。

近年来,聊城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成效显著。在规划层面,编制了相关规划与方案,明确原则,划定红线,累计投入超10亿元资金,形成“市级统筹+县域协同”机制。资源整合上,改陈布展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百里运河体验廊道”,推动各区域形成特色。配套设施方面,构建全要素服务体系,打造民宿集群,建设文化体验设施,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业态融合上,开展“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开发沉浸式项目,打造区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品牌塑造上,构建传播体系,积极举办活动,推出文艺作品,加强区域合作。

聊城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在保护利用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文旅消费提振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文旅产品供给不足。产品层次较低,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沉浸式、互动性体验项目。新型产品开发滞后,同质化严重,科技融合不足。二是文旅服务消费存在短板。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接驳不便,智慧化水平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消费场景联动性弱,二次消费占比低。三是经济拉动效应有限。产业融合度低,与农业、工业等融合不足,未形成产业集群。

为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聊城需以“IP引爆—场景革命—服务升维”联动,将运河文化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生活方式。通过推出爆点、爆款、爆品,让千年运河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真正实现“流量”变“留量”、“文化”变“消费”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打造超级文化IP,构建情感共鸣。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提炼视觉标识与文化意象,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剧本游项目,以故事脉络串联古迹景点。推出特色旅游业态,如运河文化宴、“漕帮夜宴”,整合水浒宴等,配套曲艺展演,开发线上系统。设计运河文化博物馆卡通形象,开发运河盲盒等,运用数字技术策划活动,形成社交传播链。

二是推动产品创新与业态重构。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场景再造增强体验深度,如改造老厂房、老街,打造怀旧消费场景。围绕青年消费,打造吸引Z世代的文旅爆点,规划露营区等新兴业态,开发沉浸式项目,策划特色活动,构建新型文旅模式。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产品矩阵,完善配套设施,借鉴开封模式,打造夜游新场景。激活赛事经济,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发体验项目,推出套餐,构建数字化服务生态。发展康养休闲消费,建设疗愈基地,升级养生工坊,构建银发旅游生态圈。构建系统化研学产品体系,设立展馆,研发课程,创建营地。改造提升传统景区,推动业态创新,扶持融合示范项目。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与文化传播。启动景区承载力扩容工程,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将设施建设列为民生工程。整合资源,建立促销活动矩阵,实施IP活化工程,加强与平台合作,拓展客源市场。强化文旅服务专业化建设,建立培训体系与认证机制。构建全域智能服务平台,建立监管与响应机制,营造优质消费生态。

(本文系聊城市2025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两河文化研究”专项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19)

2025-06-2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026.html 1 将运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