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勇:格桑花开处 鲁韵润心田
■ 王向阳
在青海省刚察县,聊城文轩初级中学教师马勇用一年时光,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闪耀着鲁韵光芒的支教故事。
扎根高原 精准施教
初到刚察,马勇便面临着高原反应与气候差异的重重挑战。然而,当他看到藏族孩子纯真的笑靥时,这些困难瞬间化作前进的动力。通过两周的走访调研,马勇深入了解了当地学情:学生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零散、听说能力欠缺等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生连基本的日常对话都难以完成。
面对这样的学情,马勇确立了“夯基础、激兴趣、分层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中,他创新性地实施情境化教学模式:将草原旅行、节日习俗等生活场景融入语法教学,通过藏汉谚语互译增强文化认同,设计了基础巩固(词汇抄写)、能力提升(句子仿写)、拓展探究(主题演讲)三层作业体系。课余时分,他向学生们分享欧美游学见闻,讲述藏族翻译家斋林·旺多推动三语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当看到孩子们从羞涩不语到能用英语自信地讲述家乡传说时,我无比欣慰。高原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更要找到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让每个孩子都能用世界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马勇表示。
教研深耕 共建共享
在刚察县,100余位教师如高原格桑花般坚守着育人初心。他们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孩子们朝夕相伴的“高原父母”。这种质朴的教育情怀深深感染着马勇,也激励着他积极开展教研创新。
作为备课组长,马勇主导构建了“问题导向—案例研讨—实践反馈”三位一体教研模式,主持了40余场主题教研活动,开设了《Who’s got talent》等示范课,创新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法,荣获海北州优质课一等奖。在科研引领方面,他主持申报的《鲁青校际协作模式研究》获山东省课题立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获青海州级课题立项,带动了12名青年教师参与科研。
针对教师发展需求,马勇还设计开展了《新课标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从平凡到卓越:四有好教师成长路径》等专题培训,累计覆盖180余人次。创新实施了“1+N”导师制,通过“听课诊断—评课指导—重构提升”闭环培养,助力才让拉毛等青年教师在州县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
文化融合 以心育心
在多民族共生的刚察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探索每日上演。马勇积极探索“语言为媒、文化为魂”的教学创新:在课堂中创设三语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藏族歌舞、唐卡艺术;举办“三语诗歌朗诵会”,让孩子们用三种语言吟诵故乡;搭建“鲁青少年云端对话”平台,促成刚察学子与山东伙伴的文化交流。当学生们用流利英语向远方伙伴描绘赛马节盛况时,他深切地感受到,语言教育正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金钥匙。
“教育援青不是单向帮扶,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马勇说,“当我带来的山东特产成为双语教学素材,当我在牧区家访的帐篷里与家长畅谈成长,当我在酥油茶香中倾听学生心声时,我心底的声音更加坚定: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高原格桑花与沿海浪花,都在中华教育沃土上绽放光彩。”
回望高原岁月,刚察的蓝天白云见证了马勇的成长。从知识传授者到文化摆渡人,角色升华的背后是永不改变的教育初心。“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将永葆赤子情怀,以知识为舟、梦想为灯,让教育星火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永远闪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田永远绽放——这是我不变的誓言。”这是马勇即将离开刚察时的告白。
马勇的支教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乐章,在刚察这片土地上奏响。他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为教师们搭建了成长的桥梁,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