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莘县立体打造党性教育阵地
本报讯 (记者 姬翔 通讯员 杨浩) 记者7月7日从莘县获悉,截至目前,该县13处红色展馆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超40万人次。莘县以“产业融合+红色铸魂+文化赋能”为路径,将散落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在鲁西平原上构建起党性教育新生态,走出一条红色基因传承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莘县以“保护优先、修旧如旧”为原则,重建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等13处革命遗迹,完整还原刘少奇、宋任穷等革命先辈战斗场景。大张家镇红庙村依托冀鲁豫分局旧址,打造“平原红色文化长廊”核心节点,建成200余套红色主题民宿,沿街设置60余盏红色主题路灯,绘制90余幅革命故事墙绘,形成“品特色、听红歌、忆历史”的沉浸式体验街区。该县通过“资源普查+专家规划”,将分散的红色遗址串联成纵贯全县的文化长廊。这条80公里的长廊不仅入选首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还带动沿线村庄发展红色旅游。
在位于马西林场生态文化园的孔繁森同志在莘县事迹陈列馆内,讲解员武颖慧指着《孔繁森与张海迪的深厚友谊》油画深情讲述:“1983年,孔繁森将自己的英雄牌钢笔赠予张海迪,激励她完成《轮椅上的梦》。”这一细节被纳入《学习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精品党课,成为党员干部必学内容。莘县党性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徐丽丽介绍:“我们与县档案馆共建联创,挖掘整理孔繁森在莘县的工作笔记、老党员口述史料,让红色记忆更鲜活。双方合作推出的《孔繁森日记》线上专栏,阅读量突破50万人次。”
莘县创新“五个一”教育模式,即参观一次展厅、学习一堂党课、体验一次实践、观看一场影片、阅读一本红书。在孔繁森精神实践基地,学员们亲身体验堆土方、打水等农活,感受“马西绿洲”建设的艰辛。
莘县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截至目前,已在社区广场开展“红色文化进基层”巡回宣讲158场,通过“鲁西红色故事”微信专栏发布内容1000余篇;紧扣“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策划举办“红心向党迎百年”“童声讲党史·童心感党恩”“新发展党员‘七一’集中入党宣誓”等活动20余场,择优选拔“小小讲解员”10名,全力营造人人关心红色教育、人人参与红色教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