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
创新地名管理服务机制
本报讯 (记者 张目伦) “根据《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创新打造了‘1+3+3’地名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地名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阳谷路径。”7月7日,阳谷县民政局区划地名股负责人布如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阳谷县锚定乡村振兴这一主线,聚焦水浒文化、“两河”文化、红色文化三个阵地,通过实施标志赋能、数字地名赋能和文化地名赋能三项工程,将乡村地名建设融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建立了乡村地名申报、论证、审批、公告等制度,完善了乡村地名更改、信息采集、综合服务等工作。
布如冰介绍,阳谷县深度挖掘“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等水浒故事,利用景阳冈风景区、狮子楼旅游城等开展地名宣传,同时充分融合“两河文化”资源,投入专项资金对黄河夯号进行保护和传承,既满足了群众的消费需求,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该县打造了九都杨鲁西第一个党支部、坡里暴动纪念馆、沙河崖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等红色地名文化示范基地。
通过拉网式排查,阳谷县18个镇(街)发现“有地无名”乡村道路650条、“有名无标”道路35条,目前已改造更新1000余处地名标志。全县1000余名网格员及志愿者参与到乡村地名采集工作中,当地群众自主采集上传农家乐、快递物流点等惠农助农兴趣点。如今,乡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被全面采集录入系统,实现与高德、百度、腾讯电子地图的无缝衔接,方便快递进村、农产品进城,实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
布如冰表示,阳谷制定了《阳谷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133个地名文化遗产,汇编《阳谷县地名小故事》,收集整理300余篇作品,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