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轮上的“绿色密码”
——开发区推动钢管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7月12日,山东汇通集团热处理车间里,工人张长胜像往常一样驾车倒运物料。不同的是,所驾车辆由原来的燃油车换成了新能源车。
“新能源倒运车不仅污染小、噪声小,运输成本也比燃油车低。你看,厂区内运输全部用上了新能源车。”山东汇通集团副总经理贺猛指着厂区内穿梭的新能源运输车介绍。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开发区聚焦钢管产业运输“大进大出”痛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的精准发力。
这样的景象不只存在于汇通集团。如今,在开发区钢管产业园区,噪音大的燃油货车正逐渐被新能源货车替代,一场深刻的绿色运输革命悄然发生。
政企协同,破解新能源替代难题
没有哪一次变革会轻而易举,每一次转型升级的背后,都是对传统模式的勇敢突围。
蒋官屯街道是全国重要的钢管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钢管集散中心,重型运输车辆有800多辆。为解决钢管产业在交通运输方面存在的污染物排放量大等问题,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开发区坚持改革破题,组织人员多轮次下沉一线,与钢管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制定专项提升方案。
开发区健全工作体系,成立由分管县级干部牵头、13个部门协同服务的工作专班,通过10余场专题培训会、12次专项会议,直面企业“替代成本高、充电设施缺、租赁渠道少”等顾虑,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替代路径。从政策解读到方案制定,从通行保障到设施配套,工作专班累计解决实际难题23项。在今年3月举行的绿色交通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上,64家规上钢管企业集体启动新能源替代工作。
“我们以中正、汇通、大洋、荣智、中岳等5家企业为试点,引导其购置新能源货车用于短途运输。目前,多家企业已完成新能源货车购置。”蒋官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强介绍,他们将继续引导钢管企业不断加大新能源运输车辆的投运,强化绿色低碳布局,为钢管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内外联动,构建绿色运输体系
绿色交通转型既需要“大规划”,也离不开“小实践”。
走进山东大洋钢管集团,随处可见新能源货车装卸钢管的场景。今年3月,这家日均运输1200吨钢管、年碳排放74.4吨的企业,投入200余万元购置新能源车辆。“目前看,效果很明显,碳排放减少41%,运输成本降低22%,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山东大洋钢管集团总经理王洪光说。
5家试点企业率先启动内倒运输新能源替代,通过购置、租赁、改造等方式投用32辆新能源货车,形成强大示范效应。截至6月底,全区64家规上钢管企业内倒运输新能源替代率达100%,累计行驶3.1万公里,预计全年里程将达32.2万公里。
内倒实现了绿色运输常态化,外运配送也迈出了坚实步伐。“从安阳、邯郸运来的钢坯,现在全是新能源货车配送,一年能运100多万吨!”开发区物流专班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端发力,当地已构建起“北通、东拓、西连”的绿色物流通道。
目前,开发区新能源外运货车日均超150车次,占比超20%,累计外运里程105万公里,为本地及周边减少碳排放940余吨。按照规划,全年新能源外运总里程将突破800万公里,年减碳量预计超7300吨,相当于为区域新增一片“移动森林”。
夯实基础,充电网络为绿色交通续航
充电桩,不应成为新能源车的“羁绊”。加强配套服务,才能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7月10日傍晚时分,山东汇通集团新能源运输充电站内,一辆荷载30吨的新能源重卡正在超级充电桩前充电,“360千瓦功率,1小时就能充满,跑260公里没问题!”山东汇通集团新能源运输充电站副总经理杨学洪介绍,这个投资3000万元的充电站,只是开发区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开发区引入鹏达运输等物流企业,与三一集团、中国重汽达成战略合作,新增新能源重卡218辆;在周公河农贸城,完成15辆新能源货车采购、600余辆燃油三轮车更换,建成6处充电点、20组换电柜、620个充电桩,形成“车桩相随、充换互补”的服务网络,为新能源运输提供坚实保障。
从厂区内倒到跨市物流,从政策激励到设施配套,开发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核心模式,以新能源运输为突破口,让钢管产业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焕发绿色生机。这场绿色交通转型升级的实践,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