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进步奖背后的三个关键数字
■ 本报记者 王凯 闫振
本报通讯员 程宇
近日,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这家企业究竟是如何斩获科技进步奖的?
从填补国内空白、打破海外垄断,到国内市场占有率首位,再到拿下25%的国际市场份额……阳谷华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三个关键数字给出答案。
两个单项冠军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凭借“独门秘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高度契合。拥有一项国家级单项冠军,就足以证明企业的强大实力,而华泰化工更是坐拥“橡胶助剂CTP、不溶性硫磺”两项国家级单项冠军。
谈及这两个产品的特点,主管研发工作的华泰化工总经理马德龙如数家珍:“防焦剂CTP,橡胶加工的核心助剂,它能有效防止橡胶在加工过程中提前硫化(焦烧),从而提升轮胎成型的效率与质量。但长期以来,该市场一直被美国、日本等海外巨头垄断,中国企业一度只能进行‘低端替代’”。
华泰化工自主研发的连续法CTP生产工艺,借助“管道化连续反应+精准温度控制”技术,攻克了传统间歇法工艺能耗高、批次稳定性差的难题。产品纯度高达99.8%,焦烧抑制效率提升15%。热稳定性、分散性、硫原子利用率3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远超海外产品,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
不溶性硫磺是橡胶加工的关键助剂,在橡胶加工过程中发挥硫化作用。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华泰化工用了十五年时间,解决了传统间歇法工艺能耗高、性能差、不环保的问题,打破了国外长达40余年的垄断局面,有力推动了高品质轮胎和特种轮胎的研发,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纯度提升5%。
研发投入八千万元
无论是增强产品性能,还是提升产品质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研发。
8000万元,这是华泰化工去年的研发投入金额。对于一个年产值30余亿元的企业而言,愿意且敢于投入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冠军跑得快,全靠研发带”。
华泰化工的研发并非“闭门造车”。
马德龙向记者展示了国家级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牌子。“依托国家级中心,我们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开展会商研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马德龙说。
一方面连接着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连接着高校科研院所。华泰化工还与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溶性硫磺产品的自主研发设计,便是校企合作结出的硕果。
马德龙坦言,公司的研发投入还会持续增加,2025年预计达到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3.8%,稳居全国同行业企业第一方阵。一系列数据彰显了研发成果:累计开发橡胶助剂类产品5大类上百种;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12项核心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国际市场份额25%
四分天下,华泰独占其一。持续深耕,公司有效保障市场供应,降低我国对进口不溶性硫磺的依赖,也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华泰化工稳固占据25%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头部同行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成功跻身橡胶助剂行业核心阵营。
在橡胶助剂领域,华泰化工的不溶性硫磺产品堪称行业标杆。依靠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大幅降低吨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纯度。凭借过硬品质,产品成功打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国际轮胎巨头供应链。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日韩、美国、印度、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不溶性硫磺年产能从2012年末的3000吨,提升至2024年末的8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从2012年的1%提升到2024年的25%,一跃成为全球不溶性硫磺产能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