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三项核心技术,聊城市肿瘤医院——
探索肺结节个体化诊疗新路径
本报讯 (刘敏 赵文婷) “定位很快就结束了,术后自己走出手术室,当天就能下床,全程没遭罪!”7月23日,市民王女士回忆起在市肿瘤医院接受肺结节治疗的经历时连连点赞。此前,她在体检中查出右肺上叶混合磨玻璃结节,术前因担心定位剧痛、术后需带引流管而焦虑不已。得益于市肿瘤医院的新技术,她在“睡梦中”完成了精准定位,术后无需携带引流管,康复速度和治疗体验都远超预期。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提升与早癌筛查普及,肺结节检出率逐年攀升,但筛查效率低、定位有创伤、术后恢复慢等问题成为患者就医路上的“拦路虎”。市肿瘤医院胸外科宋庆平团队创新融合AI辅助筛查、术前无痛定位、Tubeless免管微创手术三项核心技术,成功构建起更精准、舒适、高效的肺结节个体化诊疗新体系,让患者从筛查到康复全程少受罪、享优质服务。
在肺结节筛查环节,该院引入的AI筛查三维重建系统成为“火眼金睛”。该系统以毫米级分辨率清晰呈现结节分叶、毛刺等细节,几秒内即可完成全肺扫描,较人工阅片效率大幅提升,检出敏感度高达98.2%,尤其擅长识别早期磨玻璃样变(GGO),为早筛早治提供精准支持。
术前定位实现“无痛化”突破。通过CT引导下清醒镇静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技术,医生仅用10分钟即可将锚钉精准置入结节旁,患者全程保持舒适体位,无明显不良反应。该技术既能确保手术精准切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
最受患者认可的当属“无管化”微创手术升级。术中无需气管插管(仅用喉罩)和肌松药,患者保留自主呼吸;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尿管,彻底摆脱“管道枷锁”。配合精准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术后喉咙无损伤、疼痛轻,清醒快、恢复早,几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和花费显著减少,且有效规避了传统手术后声音嘶哑、恶心呕吐等不适。
除技术创新外,该院胸外科还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建立合作,专家定期坐诊手术,让本地患者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内权威诊疗服务。三项核心技术与优质专家资源深度融合,为肺结节患者打造了从筛查、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精准个体化方案,推动区域胸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