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数字陷阱掏空老年人口袋
■ 张颖
近日,广东江门一位不识字的62岁老人,手机号被绑定了数十个套餐服务,两年被扣近9000元话费,引发社会关注。目前,当地运营商承认其中2600多元为操作失误并已退款。
数字时代,不熟悉智能设备、缺乏数字素养的老年人,本就处于边缘地带,面对运营商的“花式套餐”“捆绑营销”,他们连“被消费”都无法察觉。而部分运营商非但没有提供适老化服务,反而利用这种信息差设下消费陷阱,悄悄“偷”走老人的养老钱。此次事件中,一句“操作失误”退回2600多元,但剩余的6000多元费用是否合理?数十个套餐究竟是不是老人主动办理的?这些疑问的背后,不仅暴露了老年人消费权益保障的漏洞,更是数字时代针对老年群体的系统性消费陷阱。
个案退款只是止痛片,制度保障才是长效药。监管层面的“亡羊补牢”,不能止步于个案退款,更需完善制度屏障:数字化不应成为收割老年人的工具,严禁向老年人兜售非必要增值服务,强制推行“二次确认”与“人工复核”,投诉渠道要“一键直达”,举证责任该由运营商“自证清白”,违规成本必须高到让商家不敢再打老年人的歪主意。
运营商也要守住商业道德底线。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不能把算盘打到弱势群体身上。适老化改造不能停留在放大字体、简化界面的表面功夫,更要体现在服务理念的转变上——主动向老年人说明套餐内容,定期发送消费明细,对超出合理需求的增值服务及时预警。只有当企业把尊重老人、保护老人融入服务全过程,才能真正赢得社会信任,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数字时代的文明,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先进,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当我们享受5G速度时,也别忘了为那些仍在“2G时代”徘徊的老人留一盏灯。别让数字鸿沟变成银发族的“钱包黑洞”,别让复杂套餐变成困住老人的“数字迷宫”,别让隐形扣费掏空他们的口袋,应用心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在数字时代感受到温暖与尊重,真正共享技术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