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汛“绣花功夫”这样炼成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朱红光
“各小组注意,积水已达30厘米,立即启动二级响应!”7月26日,临清市新华路街道防汛演练的哨声刺破晴空,红星社区党委书记陈宏岩举着对讲机奔跑在青石板路上,红袖章被汗水浸湿。这是今年入夏以来该街道第二次实战演练,也是第一次模拟“积水围困独居老人”的突发场景。
在街道防汛指挥部的电子屏上,211.162公里的治理河道数据与39条镇级河道清淤进度条交替闪烁。
“防汛工作要像绣十字绣。”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姚强指着屏幕上的红色标注点说,“十八里干沟新华段清淤后比去年拓宽了1.2米,可周边三个社区的排水口高低差有30厘米,不逐个量着改,水照样堵在胡同口”。
在防汛物资仓库,8000条麻袋按新旧程度分堆码放,600双雨靴的尺码从38码到45码标注分明。“周三里村的老周脚大,44码的给他留着;华润社区的网格员多是女同志,38码、39码的得备足。”仓库管理员林军涛翻着登记本念叨,“去年有个新来的队员穿不合脚的靴子崴了脚,今年咱得让每个人踏踏实实地防汛。”
在林园村的公告栏里,橙红色的“防汛承诺公示牌”格外醒目。村党支部书记王秋祥的签名旁有三个重点标记,第一个是清淤排水沟,第二个是危房排查,第三个是应急队伍到位。这样的承诺牌,全街道挂了42块。“不是签个名就完事儿。”姚强在调度会上说,“承诺里写着‘汛期专人盯守积水点’,注明人名、电话、值守时段。”
在新华派出所值班室,所长助理牛少林的防汛执勤表上,每晚10点到次日凌晨2点的巡逻路线被红笔圈出三个重点:“这几个老家属院的下水道是铸铁管,年头比较长,得逐户提醒居民。”
应急队员牛长城背着82岁的刘桂兰老人往社区服务中心跑。老人怀里紧紧抱着个包裹,里面是她的防汛“家当”:塑料雨衣、帆布水靴、应急手电筒。“这些孩子腰里别着对讲机,手里拿着登记表,哪户有老人、哪屋漏雨,清楚着呢。”刘桂兰老人说。
在模拟转移中,队员们不仅练速度,更记下了每个特殊群体的需求:“二胡同的张阿姨需要准备降压药,三号楼的小敏是聋哑人,得提前准备好应急手势图。”街道人武部干事小赵展示着队员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37条特殊需求……
夜幕降临,防汛办公室的灯光明亮。街道党工委书记朱亮望着窗外的酷热天气,语气坚定:“防汛不是一阵子的事,我们修的不只是河道沟渠,更是群众心里的安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