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凛然孙立民:血沃冠州的抗日英烈

■ 本报记者 张承斌

202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聊城冠县籍烈士孙立民位列其中。这位28岁便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

从农家少年到抗日战士

1914年6月,孙立民出生于冠县唐寺村一个农民家庭,又名孙长山、孙长信。1933年,孙立民考入冠县师范讲习所,老师李雪亭寄语他:“你改名叫立民吧,根植于民,则能舍生为民。”这名字,后来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1939年6月,日军占领冠县城,25岁的孙立民冲破家庭阻碍,于当年8月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冠北游击大队,自此踏上抗日征程。

加入游击大队后,孙立民从连队文书起步,1939年12月任一排排长,1940年3月任冠县游击营一连连长。同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升任游击营营长,随后率部升级至军分区基干团,任一营营长。1941年6月,他回到冠县任独立营营长,9月赴冀鲁豫军区受训3个月,在杨得志、苏振华等首长的教导下,军事素质与思想水平显著提升。

在部队中,孙立民以身作则感染着每一位战士。一个寒冬清晨,冰雪覆盖的场院里,他为战士们讲课。北风刺骨,有战士忍不住跺脚取暖,他却脱下鞋袜,赤脚站在冰雪中继续讲解。双脚冻得通红麻木,他始终纹丝不动。战士们见状,无不肃然起敬。1942年夏季灾荒时,孙立民与战士们同吃糠菜稀粥,行军时把马让给伤病员或驮运枪弹,用行动践行着“官兵一致”的誓言。

血洒疆场的壮烈篇章

1942年9月22日至24日,冠县县委、县政府在城南的东里村召开全县抗日武装检阅大会。会议结束后,冠县独立营于9月25日晚转移到白塔集,驻宿在北街。

次日清晨,300余日伪军突然从北、西、南三面包围白塔集。时任独立营营长的孙立民一边指挥侦察,一边部署战斗,战斗中他的右膝盖被敌人机枪打碎。通讯员包扎后将他背至坟地,他仍以坟头为掩护还击,直至子弹打光。他将手枪和笔记本交给通讯员,命令其突围,自己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

敌人得知他就是独立营长孙立民,顿时惊喜若狂。他们立即把孙立民抬上马,前扶后托地奔向冠县城。途中孙立民几度昏迷,鲜血染红马背。行至县城南门外,清醒后的他昂首挺胸端坐马上,一进城门,他便向父老乡亲高呼:“父老乡亲们,我是孙立民,城西唐寺的,托你们给我爷爷、母亲捎个口信,就说立民已经牺牲了,告诉他们不要难过,我是为抗日而死,要为我感到光荣。”“共产党人是不怕杀头的,他们杀了孙立民,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变得更加坚强。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的日子不远了!”

孙立民被带到日军宪兵队后,日军派原独立营的连长、后投靠日军的伪中队长申学魁前来劝降,被孙立民骂得狗血喷头。当晚,敌人将其押赴临清日军大队司令部。敌人软硬兼施,毒刑用尽,孙立民五天五夜拒医绝食,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当敌人企图治疗他的枪伤让其投降时,他突然夺过手术刀,对着自己腿骨碎断、皮肉腐烂的右膝,猛地割下了只有筋皮相连的下肢,高高地举在头上,向着呆若木鸡的日军砸过去。敌人劝降的希望破灭了,最后残忍地将他杀害。

精神不朽的永恒纪念

28岁的孙立民壮烈牺牲后,党通过敌伪关系,将他的遗体从临清接回冠县,安葬在他的家乡唐寺的土地上。入殓时,人们发现他失去了右下肢,左肋间有刀伤,嘴里还塞满了布条之类的东西。

1942年10月10日,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和冠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耿楼村召开追悼大会。台前两侧分别悬挂着“大义凛然”“我党模范”的巨幅挽联,横批是“孙立民精神不死”。军分区副司令员赵健民、县长马景汉分别讲话,对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共产党员和广大军民向他学习。为了纪念孙立民烈士,人民群众编唱了他的颂歌,在他负伤被俘的白塔集成立了立民完小。

2020年9月,他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其视死如归的气节、血战到底的气概、坚韧不拔的信念,如丰碑永立,永远激励着后人。

2025-07-2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3686.html 1 大义凛然孙立民:血沃冠州的抗日英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