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拉面”的故事在水城接力
■ 本报记者 刘学 张英东
九年前,威海百余家清真拉面馆自发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爱心拉面”的温暖举动,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这份善意在聊城延续——曾经在威海经营拉面生意的马成祥,“转战”聊城,又在新店门口挂起了“环卫工人餐饮供应点”的牌子……7月24日,记者走进这家拉面馆,探访背后的暖心故事。
“聊城很美,也很温暖”
马成祥是青海人,今年44岁,曾在威海经营面馆12年。2017年,在威海爱心拉面协会召集人马志华的影响下,马成祥加入了“爱心拉面”公益队伍。
2021年,经老乡介绍,马成祥来到聊城,盘下了莘县的一个店面,继续开拉面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拉面馆开业不到4个月,马成祥就遭遇了一场意外:右手不小心卷入和面机里,轧伤严重。家人立即把他送到聊城市人民医院,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并在其右前臂植入了钢板。
马成祥住院治疗需要大笔医疗费用,面馆却被迫停业失去收入来源,双重压力让这个家庭一时陷入窘境。所幸,在老乡和热心群众的帮助下,马成祥很快恢复了健康,并打算继续经营。多方考察后,他盘了下东昌府区新区街道水晶城社区的一家店面,新开了一家拉面馆。
“聊城很美,也很温暖。”马成祥告诉记者,自己的人生遭遇重大变故时,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相关部门和好心人的热心帮助,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新店从选址、办证到顺利开业,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助,装修期间环卫师傅们及时帮助清运建筑垃圾,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我也想尽一点绵薄之力,让这份温暖能够得到传递。”马成祥动情地说。
爱心接力,回报社会
经过两年多的悉心经营,马成祥的拉面馆生意日渐红火起来,在聊城的生活也安定了下来。但他的心中始终放不下一件事,就是在聊城继续做“爱心拉面”公益事业。
一番精心筹划下,马成祥对90多平方米的拉面馆进行了改造。沿用在威海时的做法,在墙壁上挂上了醒目的“暖心驿站”标识牌。标识牌上写着一段话:“有这么一群人,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人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他们便穿梭在大街小巷,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就是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马成祥说,看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他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采访时,记者恰巧碰到一位环卫工人来到马成祥的面馆。马成祥热心地将她请到面馆里坐下,端上一杯茶,接着安排厨房做一碗拉面,随后跟这位环卫工人拉起了家常。几分钟的工夫,一碗拉面就端到了环卫工人的面前。“刚开始还不敢相信,慢慢地大家都习惯了,时不时过来吃一碗面,感动又温暖。马老板真是个好心人。”环卫工人王女士说。
石榴花开,香满水城
“中华民族一家亲,繁森故里石榴红”。在马成祥看来,聊城人民把他当成家人,给了他创业、安家的机会,他也理应做公益回报社会。不仅如此,他还动员自己的妹夫,以及之前合作过的几位朋友,都来聊城开面馆,并带动他们全都加入“爱心拉面”公益队伍。
在爱心拉面馆的墙上,还有着一块专门的爱心区域。来店内就餐的顾客,如果愿意饭后再多买一碗“爱心拉面”,就可以撕下一张“爱心贴”,张贴在爱心墙上,等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来到这里,取下“爱心贴”即可免费享用一碗拉面。“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爱心在聊城传递下去,让这份爱像拉面一样长长久久。”马成祥说。
聊城市统战工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说:“一碗爱心拉面,不仅抚慰了人们的胃、满足了味蕾,也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聊城市将发挥好“爱心拉面”公益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水城大地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