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到解决问题
——东昌府区构建益智课程新体系
■ 郝凯 赵晶
在东昌府区英特学校的一堂示范课上,学生们围坐一圈,神情专注地破解《智取王位》的棋局。“化繁为简、逆向推理——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是思维方式的淬炼,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执教老师陈昂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一幕发生在7月28日东昌府区小学益智课程试点启动会示范课环节。
“益智课程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核心素养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将以科学化、趣味化的课程设计,探索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有效路径,让每个孩子在思维训练中绽放光彩。”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成强调,本次启动的10所试点小学,包括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目标是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构建区域特色思维培养体系,为基础教育注入新动能。
国家级实验区落地,锚定改革新方向
“东昌府区的工作是对益智课堂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要面向全体学生研究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发展点,勾画益智教育的美好蓝图。”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琪表示,益智课程需认真研究,确保学生思维全面发展。
在启动会现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主任苏红艳将“全国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实验区”牌匾授予东昌府区,至此,东昌府区被纳入国家级“全国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实验区”行列。“东昌府区明确将益智课程试点作为全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工程,各试点校将勇于探索‘益智课堂’与常规教学的融合路径,积极培育骨干教师团队。”赵学成在采访时说道。
以器具为载体,玩中学思中悟
在示范课环节,陈昂执教的《智取王位》成为焦点。学生们以器具为思维载体,经历“体验—发现—总结—应用”的探究过程,生动诠释了“玩中学、思中悟”的课程魅力。一名五年级学生兴奋地分享:“在对弈中,我学会了逆向推理,这比解题更有趣。”
这种创新模式并非孤例。早在2021年3月15日,张炉集镇张北第一小学便获评“全国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基地学校”,目前已成为全市农村教育的一个窗口,借助国家级平台,拓宽了办学视野。
教师培训接地气,夯实课程根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项目组讲师于浩的专题培训,为400余名骨干教师带来思维教育理论指导与实践体验。他结合新课标解析器具与玩具的区别,并带领教师进行实操演练。“培训内容接地气、可操作,为教学提供了清晰路径。”东昌府区教科研中心负责人邱子华介绍。
“基础教育要担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使命,小学数学教学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益智课程将推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邱子华的发言源于实施方案中“从教知识转向教方法”的核心原则,强调教师角色从“园丁”向“专家”转变。
特色课程遍地开花,学生思维活起来
10所试点小学已积累丰富经验。英特学校自2018年开设益智课,配备80余种器具,分为普及类和非普及类。英特学校校长孙彩敏介绍:“每周1课时,学生每学期掌握4—5种器具,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兴华路小学的“纸魔方数学空中益智课堂”则创新教学场景,学生在家拼折印有校园场景的纸片,解决大量数学问题。校长刘文军说:“益智课程锻炼创造力,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实例体现了趣味性与实践性原则,从局限于教室教学转向以教室为主阵地,拓展教学空间解决问题。”邱子华表示,今后益智课程试点立足三个转变,从教知识转向教思维、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从教室教学拓展至数学实验。
实施“三步走”方案,保障长效发展
根据《东昌府区关于开展小学益智课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益智课程试点分三阶段推进:2025年秋季启动10校试点,2026年覆盖60%小学,2027年全面实施。内容涵盖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经典益智项目及跨学科融合,重点面向3—6年级学生。方案强调科学性、趣味性与实践性,要求每周1—2课时纳入课后服务。保障措施包括专项经费、师资培训及安全预案。
“我们将构建区域特色课程体系,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益智课程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东昌府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素养的提升,将在学业表现、综合实践中充分体现。”赵学成再次点明实施方案的最终目标,东昌府区下决心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区域模式。
采访札记
在东昌府区益智课程试点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教育创新的脉动。在新颖的益智教学中,器具不再仅仅是教具,更像是思维能力跃升的催化剂。东昌府区将益智课程定位为“核心素养的熔炉”,而非附加任务。在农村学校如张北第一小学的实践中,思维教育打破了资源壁垒,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深化。教师们热情高涨,学生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这不仅是课程改革,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