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剑终成锋

——阳谷县产学研协同拿下国家级创新成果一等奖

■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刘逸飞 马彩霞

“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我们的‘大口径高性能ABR管道研发与工程安全保障技术’从全国1200多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这项成果凝聚了我们管道研究院四年的心血,是博士团队一千多个日夜用辛勤汗水浇灌出来的。”8月4日,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胡少伟向记者介绍。

今年3月,胡少伟受邀出席了在京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这是一次全国性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交流会议,此次获奖成果由胡少伟团队与山东东信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填补了国内管道领域的技术空白。

时针拨回到2021年初。在长江以北颇负盛名的阳谷县塑胶管道产业园区内,作为全球最大口径PVC管道制造商的东信塑胶,正与成百上千家同行陷入同质化竞争,经历着发展转型的阵痛。“那时,东信和其他塑胶企业一样在追求量产,对于如何有效满足市场差异性需求、持续保持产品性能领先、树立品牌形象,完全无从下手。”回首过往,东信塑胶总经理潘福渠感慨万千。

转机始于阳谷县委人才办的“精准牵线”。2021年4月,胡少伟团队在东信塑胶扎下根脉——博士科研工作站与山东东信管道科技研究院相继成立。“我们选择与东信合作,正是看中了他们在管道生产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面临的产业共性技术难题。高校的科研不能只停留在论文上,要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争取把论文写在生产车间、写在工程一线。”谈及合作原因,胡少伟这样说。

对于来自高校的在读博士而言,在东信塑胶,他们能直面真实的工程问题,切实体会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应用生产的巨大跨越,培养应对复杂工程挑战的能力。“过去在学校做千吨压力机实验,排队要等一两个月甚至一年,严重影响实验进度。而在东信试验场,设备可以随到随用,效率大为提高。”重庆大学博士生何宗院的经历,印证了这种产学研深度交融的优势。

科研硬件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政府与企业为驻站硕博打造的优越环境,让他们得以心无旁骛投身科研。企业出平台、高校出人才,这是结出硕果的根基。如今,一批批博士、硕士聚焦企业最紧迫的技术瓶颈入驻产线,从材料开发、结构设计到工程应用,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

在东信塑胶物理大模型试验基地,胡少伟表示:“合作这4年,我们共同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博士们的课题从不是纸上谈兵——他们研发的耐低温管材正在北方严寒中接受考验;灌排一体化技术已应用于山东、河南的高标准农田;大口径管道技术已在多省市城市供水管网中发挥效能。”

双向赋能,共结硕果。4年时间里,东信塑胶与胡少伟团队已联合发表论文31篇,申请专利3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7项,牵头制定行业规范与团体标准2部,其灌排一体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火花技术”成果库。“此次获奖不仅彰显了阳谷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标杆作用,更为全国管道行业创新升级作出积极贡献。”胡少伟表示,今后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06 ——阳谷县产学研协同拿下国家级创新成果一等奖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4170.html 1 四年磨剑终成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