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染张家楼
■ 本报记者 刘敏
骄阳似火,东昌府区广平镇张家楼抗日烈士陵园内绿树成荫、庄严肃穆。8月1日上午,80岁的张先孝老人正为来访者讲解张家楼村的英雄事迹。张家楼村这片土地,曾被鲜血染红过。血案发生时,张先孝尚在母亲腹中,现在,他成了张家楼抗日英雄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伴随着老人平静而沉重的话语,展馆内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台上黝黑的炮筒等物品,瞬间带人走进了80年前那场英勇悲壮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张家楼是一座拥有近千村民的大村落,地处日伪统治的腹地,四周据点林立,日伪军频繁催粮要捐,村民们在苛政下艰难度日。1944年9月30日,在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张家楼村成立了300多人的抗日民兵联防大队,立下“不交一粒粮、不纳一厘税、不出一公差”的铮铮誓言。
短短半月间,他们筑起坚固寨墙,筹集115支钢枪、18门土炮及大量冷兵器,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这支自发组织的抗日力量,不仅守护着家园,更带动周边十余个村庄掀起抗日浪潮。
日伪军对张家楼群众的抗日举动极端仇视,多次密谋策划,企图瓦解当地抗日武装。日伪军广造舆论,称张家楼是“八路村”,多次派特务到村内刺探情报,均未得逞。
1945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伪县长李岐山召开军事会议,再次密谋攻打张家楼。经驻茌平日军顾问井上与聊城日军联系,60名日军与治安军一个团,携带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一挺、掷弹筒五个,于3月25日下午到达茌平。当晚,日军及李岐山的部属共2900人,对张家楼发动偷袭。
3月29日清晨,日伪军包围了张家楼村,并从寨东门进攻。村内敲响警钟声,全村男女老少纷纷登上寨墙抗击。战斗中,茌平县大队火速支援,日伪军丢下十多具尸体逃回茌平。
面对张家楼群众的顽强抵抗,日伪军很恼火。3月30日,井上又从临清调来30名日军和一门大炮,驻聊城的治安军另增派一个团,把180人的机枪营从袁庄调到茌平待命。日伪军总兵力比前一天增加了800人。李岐山对部下的指令是“烧光、杀光、抢光”“谁的刺刀不见血,按八路制裁”。
当晚,茌平县抗日县长兼大队长徐效参获知李岐山调日军和重炮要血洗张家楼的消息后,写信给张家楼民兵联防队,要求全体村民撤离,不要固守,并让张家楼一名民兵速回村报信。可是,这名民兵在回村路过沙土张时醉酒,没能及时回村,贻误了战机。
3月31日拂晓,悲剧降临。日军三炮轰开北门寨墙,蜂拥而入的日伪军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机枪扫射、刺刀乱捅、纵火焚烧,整个村庄瞬间沦为人间炼狱。尽管民兵们拼死抵抗,但在悬殊的火力差距下,突围行动屡屡受挫。南门突围的民兵与群众惨遭机枪封锁,死伤惨重;地道口逃生的群众也倒在血泊之中。村民小顺一家14口,13人死于日寇屠刀之下,8岁的小顺在母亲的尸体下侥幸存活。这场暴行持续两个多小时,造成333人遇难、271人负伤、264人被捕,7人被掳往日本,2723间房屋化为灰烬,整个村庄满目疮痍。
当天中午,得到消息的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基干三团和茌平县大队先后从东、南两个方向赶来,抗击日伪军,营救群众。但日伪军已于11时左右押着逮捕的群众和所抢物资撤离。
1945年9月,茌平县城解放,罪魁祸首李岐山被击毙,张家楼的血海深仇终于得报。1959年,在全国民兵大会上,张家楼被授予“抗日英雄村”称号;1971年,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建起了革命烈士陵园和抗日英雄纪念碑;1977年,张家楼抗日遗址成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光阴流转几十载,张家楼的寨墙虽已斑驳,英雄纪念碑却巍然屹立。那些在战火中牺牲的无名英雄,那些在血泊中抗争的不屈灵魂,早已化作鲁西大地上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