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学步
■ 朱大志
走路,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习惯将其定性为:站起来,走出去,追赶!芸芸众生,路漫漫又短暂。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在大人的帮助下学步呢?至今还记得,谁家孩子满周岁还不会走,或者走不稳,大人拿着切菜刀在他身后的脚印上剁几刀。虽说不上里面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在大人心里似乎还是十分奏效的。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发明了学步车,把孩子放在一个塑料制成的围栏里,用布兜住裆部和小屁股,无论会不会站,怎么动弹、玩耍也不会摔倒。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会了走路。
现在,如果我问,你会走路吗?肯定笑我“神经”,怎么问起这么近乎荒谬的话题。如果问你走路的姿势正确吗?也许你就会仔细想想,掂量掂量了。
的确,若不是亲身经历,我也不会关心这个问题。
因为经常劳动锻炼,我自认为五十九岁的身体素质依然很好,体力活敢与小几岁的同伴相比,并得到大家认可。就说爬楼梯吧,向来一步三个台阶,上六楼一气呵成。既不腿疼,也不气喘吁吁,经常以此作为体能测试。
去年夏天,约上两位好友,“挑战”东平湖骑行。当天骑自行车绕湖84公里,再加来回的30公里。足以证明我“宝刀未老”!嘴上那么说,可几天后突然感觉膝盖有点隐隐约约的不舒服。心想,以后不要再那样逞强,年近花甲,生活节奏还是应该慢下来吧!
今年五月,在县城里观看剧团排练。发现演员们走台挺胸抬头、收腹提臀,轻摆肩头,坚定有力,行如风,站如松,透露着健康劲美,令我羡慕不已。和一名演员交谈才了解他的走路姿势:行走时脚尖上勾,迈开腿,前脚后跟落地,抬起将压力通过足弓传导至脚掌、脚趾上,同时后脚抬起交替。行走时人在前面能看到脚底,抬脚时也能让后面的人看到鞋底,这样走路姿势能拉动脚后跟大筋和小腿肌肉,膝盖格外轻松。而我平时走路的习惯,总是脚掌先着地,这样身体的承重压力自然落在膝关节上,走路时间长了容易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一番交谈,在他的帮助下我尝试了几次,茅塞顿开。暗笑自己多么愚钝啊,这么大岁数了竟然还不会走路。感激的同时,忽然想起近几年,身边患膝关节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亲戚朋友、同事、街坊邻居等等。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了解到全国各种膝关节疾病患者已近亿人,65岁以上人群50%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膝关节疾病。我还特意观察了一下,走路时脚掌先着地的人不在少数,且不分男女、年龄,不论地域,不分种族。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正确的姿势,导致中年后病情发生、加重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说,六十岁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以后的日子是给自己活的。看来,正确的走路姿势确实重要啊,关乎未来,无论如何得迈好这一步。
为了学习走路,我特意准备了轻便旅游鞋,每天与黄昏相约,听着田野里鸟语虫鸣,徒步向村外二里多地的黄河大堤走去。常言说,“旧习难改”,练习走路就是纠正自己行走的坏习惯。走得越快也越容易忘记,我尽量控制着速度,心无旁骛,有时候也会数着步数,一步一步向前迈……
望着天上的月亮和点点繁星,思考人生。活了大半辈子,学习了几十年,工作了几十年,修身养性几十年,还存在这样的习惯,其他行为和思想观念领域是否还有类似的错误呢?
修身,果然是一辈子的事,仍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