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我市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本报讯 (记者 于新新) 8月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聊城市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应急局党委书记、局长高恒业,介绍了我市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工作情况。
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制。坚持“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方向,以强化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统筹运行为牵引,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消防安全指挥部等6个专项指挥部,以及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专项小组、应急物资保障专项小组2个保障类专项小组,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领域重点工作任务高质量落地落实。
深化实战实效提升,健全灾害防范应对格局。2025年以来,全市召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会商会议3次,发布各类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提示113期,成功防范应对1轮低温雨雪天气、2轮大风天气、2轮高温天气,1轮强降雨天气,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1次,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次。强化综合防御治理。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更新,持续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专项提升行动,目前,全市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共设置应急避难场所134处,占地面积504.9万平方米,可临时疏散127万人。
着眼强基础固根本,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6615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在市县乡及灾害易发多发村庄(或大型社区)设置灾害信息员AB角,推动实现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有19支、1495人。健全社会防灾避险宣教形式。坚持防灾减灾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将防灾避险日常宣传和“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集中宣传结合;开展以科普讲解、互动体验、模拟演练等形式为主的宣教活动50余场次,进一步提升公众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局面。
突出重点扭住关键,提高应急处置专业能力。坚持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不提前通知、不设定脚本、不预设场景、不预设地点的“四不演练”;采取“桌面+实战”等多种方式,强化“一对一”精准帮扶。上半年组织参与2025年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协同演习,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泄漏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演练正在筹备中。坚持物资保障精细化,目前全市共有11个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棉被、棉褥、折叠床、棉大衣等物资63.34万件,满足8万余人的转移安置物资保障需求。坚持应急通信可靠化,为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可视化”视频回传保障能力,开展“断电断路断网”三断应急指挥通信实战能力拉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