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城市奔跑者”一份温暖保障
■ 张洁
8月5日,聊城市网约配送行业党委立足实际,正式出台《关心关爱网约配送员群体的二十条服务措施》,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从权益保障到社会共治,为这一新兴劳动者群体构筑起全方位的关爱体系。这份政策不仅是对网约配送员辛勤付出的制度性回应,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创新实践。
网约配送员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他们风雨无阻地奔波,连接起千家万户的生活需求,却长期面临职业保障不足、社会认同度低等现实困境。聊城的二十条措施精准切中痛点:通过“暖心驿站”解决歇脚难题,借助错峰诊疗化解就医矛盾,推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破除“跑单无保险”的焦虑,这些务实举措体现了政策设计的人本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文件将党建引领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骑先锋”“她先行”等品牌活动激发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让这一群体从“隐形人”转变为城市文明的“共建者”。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二十条措施涵盖党建、保障、服务、治理等多维度,需要政府、平台、社区形成合力。例如“骑手志愿先锋队”的基层治理参与,既需平台企业的数据支持,也依赖社区的资源对接;而住房公积金的制度探索,更考验政策与市场间的平衡智慧。此外,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警惕“一刀切”倾向——网约配送员群体中存在全职与兼职、青年与中年等差异,政策实施需兼顾灵活性,例如职业技能培训可针对不同职业规划分层设计,健康服务应区分慢性病管理与突发急救等需求。
不仅是帮扶,新规还创新性地推动网约配送员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会治理“参与者”。比如骑手们将化身“食品安全监督员”,通过“随手拍”为餐饮安全把关;作为“社区流动网格员”,利用走街串巷的优势参与反诈宣传、文明劝导;以党员、退役军人为骨干的“骑手志愿先锋队”将开展助老助学等公益活动……让这份职业更有尊严、更具吸引力。
新兴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需要打破传统劳动关系的思维定式,构建政府主导、平台尽责、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当政策暖阳照进每一条街巷,这些“城市奔跑者”将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能成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城市温度的传递者。期待这份二十条措施能真正落地生根,让每一个为生活疾驰的身影,都能在制度保障中跑出尊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