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聚焦莘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大“智力”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刘久岩
人大代表杨艳艳在莘县人大常委会和人社等部门支持下,利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组织农村妇女开展种苗繁育培训,成立了一支由100余名“娘子军”组成的嫁接团队。如今,她们的脚步已迈到云南、新疆乃至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熟练的嫁接手一天可嫁接6000至8000株苗,每人每月可获得收入1万余元。”8月13日,杨艳艳介绍,这些妇女已变成家里的“顶梁柱”。
莘县是农业大县,年产瓜菜菌520万吨,有“中国蔬菜第一县”“中国香瓜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瓜菜供应地。近年来,莘县人大围绕农业产业链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积极履职作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农业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瓜棚变身“数字工厂”
莘县香瓜的种植面积广泛,莘县人大常委会打破地域限制,将核心产区3个镇、100余名各级代表混编成组,成立香瓜产业代表专业工作室联盟,引导代表围绕农业技术培训、品牌建设、农村电商发展等开展活动,“抱团”助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莘县燕店镇东孙庄村的香瓜大棚里,瓜农轻点手机,自动卷帘、通风、灌溉一气呵成;手机App实时显示棚内温湿度、光照、水肥数据,瓜棚俨然变身“数字工厂”。燕店镇人大主席王俊国介绍,联盟每月组织代表开展“棚中沙龙”活动,面对面听取瓜农的实际需求,并积极推进解决;发挥代表人脉优势,累计协调农技专家、农业设备企业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举办培训活动30余期,向瓜农推广、培训现代化香瓜种植技术和设备。目前,“智慧种瓜”已成为当地瓜农的日常图景,是莘县人大推进县域智慧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全力攻坚农业“芯片”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莘县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发挥,围绕现代种业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方式,以更富实效的监督助推现代种业发展。
截至目前,莘县人大常委会已累计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强化政策倾斜、注重人才引进、壮大龙头企业等意见建议13条,督促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有力推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取得扎实成效。先后5次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促进种业振兴工作进行专项视察,就如何进一步优化种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全县建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研发平台20处,工厂化育苗企业达到36家,年蔬菜种苗繁育能力达到18亿株,产值超过16亿元,种苗产业正成为县域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立足优势助农增收
人大作用发挥在代表、活力展现看代表。莘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县域农业产业优势,以助推瓜菜产业现代化、技术化发展为抓手,努力推动农民增收。
莘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和指导广大代表以各镇(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瓜菜专业代表工作室为阵地,以“利农惠农富民”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代表活动,走出代表兴业富农的有效路径。举办“代表助力智慧农业发展”主题活动,组织各级代表围绕“土特产”品牌建设、设施农业升级改造、农业电商发展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需求,向政府转办代表建议23条,并向县委提交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