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尹和他的特殊家人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赵彩霞 郭娟
刚高中毕业的莘县少年小尹,有几位特殊家人,他们是民政局的叔叔阿姨。在今年小尹的成人礼上,他向这几位特殊家人行了一个90度鞠躬礼。“在我的成长路上,叔叔阿姨给了我很多帮助。”8月11日,小尹说。
特殊家人的陪伴,源于小尹童年时的一场悲剧。小尹1岁半时,惨烈的车祸夺走了父母生命,让他永远失去了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权利。从此,抚养的重担落在了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肩上。此时,民政部门及时介入,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虽然衣食无忧,但随着渐渐长大,小尹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处于青春叛逆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他,将大把时间投入游戏,在虚拟的“战场”中寻求刺激和逃避现实的出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爷爷奶奶的沟通日益减少,甚至经常产生摩擦。他变得沉默、暴躁,对生活失去方向。爷爷奶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时候,民政工作者再次行动起来。工作人员没有将对小尹的帮扶工作停留在简单的政策层面。他们深知,心灵的疏导以及持续的关注与陪伴对小尹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主动上门,耐心倾听小尹内心的迷茫和孤独,寻找症结。
随后,特殊家人为小尹制定了帮扶计划。他们与小尹“约法三章”,帮助他合理控制手机使用时间,用丰富的活动充实生活。他们还利用周末和假期,鼓励并陪伴他参与帮扶孤困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中体会价值感。邀请他参加民政局举办的成长夏令营活动,接触积极向上的同龄人和榜样。这不是一次两次的活动,而是长达四年、风雨无阻的持久陪伴。叔叔阿姨们成了小尹生活中的常客。他们关心他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分享他的点滴进步,在他情绪低落时及时开导他,在他取得成就时给予鼓励。这种持续的、真诚的、如父如母般的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慢慢浸润了小尹干涸的心田,融化了他心中自我封闭的坚冰。
在民政工作者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持久关爱和正向引导下,小尹感受到被重视、被需要、被理解的温暖。此后,小尹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活动中,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他深知,自己能健康成长,离不开爷爷奶奶含辛茹苦的养育,更离不开那群民政局的叔叔阿姨们。因此,小尹作出一个决定:他要邀请这些重要的“亲人”共同见证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这个特殊的成人礼,是莘县社会救助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和温情注脚,深刻诠释了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内涵。从保障基本生活,到关注心灵成长,再到引导积极人生,民政的帮扶是全方位、立体化、有温度的。正是这份持久的、不图回报的“大爱”,为像小尹这样身处困境的孩子托起了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