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黄沙地 今朝果飘香
我市探索黄河故道生态治理新路径
本报讯 (记者 于新新) 8月13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介绍了我市防沙治沙的历史过程。
聊城历史上经历过6次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后,虽然避免了洪涝灾害的侵袭,但废弃的故道逐渐被漫漫黄沙吞噬,形成了西沙河、北沙河、东沙河三大较为严重沙化区域,沙化面积250余万亩。20世纪50年代,我市兴建了位山灌区,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最大灌区,但“引黄必引沙”,形成3.5万亩的引黄沉沙池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我市沙化严重区域设了8个国有林场,专营林业、育林治沙。20世纪80年代起,我市相继实施了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606项目、沿黄青年防护林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等工程项目,以路、河、渠为大骨架,农田林网为小网格,加之区域性片状森林,构建了防沙抑尘生态防护网络。近年来,我市推进沙化区域林草生态提质增效,通过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下空间综合利用等一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条沙化有效治理与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如今,全市250万亩沙化贫地已成为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沃土。
在长期的治沙工作中,我市各地自主探索,实施科学治沙、科技兴林,涌现了一批既能治沙又能致富的经验做法。
黄河故道沙区林果种植。黄河故道沙区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光照足,非常适宜发展林果。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沙区群众种植大樱桃、鸭梨、苹果、油桃等林果,提高群众收入。冠县田马园村位于聊城西沙河中心地带,土壤沙化较重,通过造林治沙,发展林果业,全村发展早熟大樱桃4000亩,年产优质果品6500吨,产值6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
沉沙池区“生态治理+”。针对沉沙池区,我市发挥水利优势,采用“生态治理+”模式,走出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新路子。“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建成道路、桥梁、连渠等,改善交通,为发展创造条件。“生态治理+覆淤还耕”,平整泥沙成高地,覆盖原状土并配套水利设施还耕,既解决清淤弃土问题,又改善耕地、增加粮食产量。“生态治理+植树绿化”,建成高标准绿化带、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减轻扬尘扬沙,形成生态风貌。“生态治理+水利风景区”,推进水利枢纽工程与环境治理结合,建成水利风景区和生态景观廊道。“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指导,建设位山黄河公园,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景区自2018年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黄河淤背区“提质增效”。在黄河淤背区,我市大力优化绿植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种苗、栽植、管护与抚育,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了1200余亩黄河生态林场,育有黄栌、栾树、美国红枫、黄金槐、榉树等多个树种,打造“一廊多彩”生态屏障带,防风固沙作用显著。
科学利用林下空间,推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8万余亩,形成了莘县林下食用菌种植区,高唐县、冠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区,阳谷县、茌平区林下特色养殖区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莘县国有马西林场打造了“沙地种树—林木加工—木屑养菌—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产业循环,并组织周边村民开展林下养殖,真正做到“盘活林间地,致富周边人”。
下一步,我市将着力发挥森林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中的作用,继续在生态治理“扩面”“提质”“兴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我市沙区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