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见证烽火岁月
——探访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8月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冠县清泉街道南街村,拐进一条胡同,一座青砖灰瓦、门扉略显斑驳的幽深院落静立。门外街头巷尾,不时有居民经过,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树荫下闲聊。“这院子可有年头了,听老辈人讲,当年可住过好些大人物呢!”附近纳凉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指点了点紧闭的大门,眯着眼回忆。
“这里就是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据冠县党史陈列馆讲解员介绍,1938年至1946年,这里先后为中共鲁西特委、中共鲁西北地委、中共冀鲁豫七地委、中共冀南一地委驻地,宋任穷、段君毅、赵健民、徐运北、杨易辰、许梦侠等多位国家和地方领导人曾在此办公和居住。因为地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分区部队长期驻扎并指挥战斗,这里成为鲁西北革命斗争的重要指挥所,当时被誉为“鲁西北平原上的小延安”。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它像鲁西北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几届党的地区委员会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五四运动的惊雷震醒了沉睡的中国,也唤醒了冠县在外求学的进步青年。张梦庚、张永珍、任长山等人将革命火种带回故乡。1925年入党的张梦庚,在“三·一八惨案”中身中三弹壮烈殉国,年仅17岁,成为聊城地区首位被追认的烈士。1926年,共青团冠县支部建立,革命组织在此扎根。1932年,在济南求学的赵健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与钱泊生在位于堂邑县的徐运北家中建立中共鲁西特委,徐运北任书记。同年,中共直鲁豫边区特委委员刘晏春在冠县王村建立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王村支部。1936年,中共冠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同年冬升格为县委,次年春又扩展为中心县委,统辖莘县、堂邑、馆陶等地的20多个党支部、80多名党员,革命力量迅速壮大。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冠县陷入混乱,国民党县长侯光陆携款南逃,土匪横行。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拒绝南撤,通电全国守土抗日,在共产党人协助下收编武装,部队迅速发展到35个支队、6万余人。同年10月,范筑先成立共产党主导的政训处,在冠县等13县设办事处,发动群众、恢复组织、发展武装,冠县先后成立妇女、青年抗日救国会,会员达13万之众。1938年11月15日,聊城沦陷,范筑先将军及700余官兵血战殉国。
范筑先殉国后,鲁西危局牵动党中央。毛泽东签署指示,决定派八路军主力驰援。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在冠县崔八里庄成立,李聚奎任司令员。1939年1月,以十支队为基础在冠县万善村组建筑先抗日游击纵队,赵健民任三营营长,“赵三营”威名初显。
陈列馆里的一间展室展览着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在冠县的工作遗迹。据介绍,1939年11月15日,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邓小平,经冀南到达鲁西北地区,在冠县、馆陶两县交界处的卫河岸边的秤钩弯村(今属冠县东古城镇),专门召开了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对鲁西区委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关于坚持抗日斗争和整顿军纪的报告,为根据地巩固指明方向。1943年,面对空前旱灾与日寇残酷扫荡,冠县抗日政府紧急开展生产自救,发放救济粮,与人民共渡生死难关。
1939年10月1日,陈贯庄战斗书写了平原游击战的传奇。日军广獭旅团4000余人配备重武器扫荡桑阿镇,赵健民率三营巧妙设伏,激战至天黑,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被誉为冠县“平型关大捷”,“赵三营”令敌伪闻风丧胆。面对日寇制造的宋村惨案、血水井惨案等暴行,冠县儿女英勇不屈。冠县回族姑娘洪林、齐涛等“七大姑娘”与杨勇、曾思玉等抗日名将结为革命伴侣,洪林与曾思玉被赞为“穆桂英”与“杨宗保”,成为鲁西北抗战的亮丽风景。1942年冬,马本斋、赵健民率部一夜拔除赵固、西提固两据点,毙俘敌伪200余名。
血火淬炼,薪火相传。冠县这片浸润着先烈热血的土地,始终以不屈的脊梁和蓬勃的生机,诠释着红色基因的永恒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中,继续书写着荡气回肠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