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乡村沉睡资源“活”起来
——清平镇“一村一策”盘活闲置资源见闻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本报通讯员 常志坚
荒地变苗圃,废塘成鱼池,老院焕新颜……高唐县清平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破题,创新“一村一策”模式,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盘活沉睡资源,实现了环境美化与产业增收的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高效盘活闲置资源
8月13日,记者走进清平镇后辛村,看到连片的甘蓝苗圃内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村支书杨春华介绍,村里拆除残垣断壁,平整后建设苗圃。
在镇党委支持下,村里引进甘蓝种子种植项目,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种销,亩产种子近100斤,每斤售价65元,亩收益超5000元。甘蓝收获后接茬种棉花,加上补贴,全年亩均收益近万元。“以前荒废长草,现在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们喜笑颜开。刘臻庄村则整合闲置土地种植花生、棉花,首创“公益岗位帮扶+专家指导”机制,助力劳动力短缺家庭,实现“小地块、大效益”。
后辛村的几处废弃坑塘,曾因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令人掩鼻。清平镇投入资金清淤扩容、加固边坡后,通过公开竞标承包给村民发展水产养殖,采用“固定租金+收益提成”模式。承包户焦培同高兴地说:“以前臭气熏天,现在承包养鱼,环境好了,还能增收。”该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昔日的环境“黑点”蝶变为生态“亮点”和致富“聚宝盆”。
沈庄村则巧妙盘活房前屋后的闲置院落。村里对9处闲置宅院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引入“花生小院”“手工布鞋”等“共富工坊”。村民史保常感慨道:“这房子以前长满草没人来,修好后,村民来做布鞋,充实生活还能挣钱。”不纳鞋底时,史保常还担任“庭院管家”。村里推行“庭院管家”轮值制度,村民参与环境维护和游客接待可积分兑换奖励,环境整治的“任务清单”变成了村民的“幸福存折”。沈庄村还结合毗邻国家生态公园的优势,打造主题展厅、景观节点,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近千人次,将“生态颜值”转化为“旅游产值”。
长效管护固成果
为巩固成效,清平镇建立长效机制。全镇推行“网格+胡同长”双轨监督,村“两委”牵头,管护队、党员岗、网格员联动,群众担任“胡同长”监督门前卫生。创新设立“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赚取积分兑换生活物资,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累计兑换万余人次。
“小庭院成了致富聚宝盆,院中有活计,门前有收入,村貌与收入双提升!”清平镇副镇长鲁磊表示,“人居环境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必须与产业发展结合,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以来,清平镇通过“一村一策”盘活闲置土地200余亩,整改问题452个,消除薄弱村8个,60个村实现“无垃圾死角、无污水横流”。甘蓝育种、棉花种植、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周庄村的“围栏治乱”、十里铺村的“残垣治理+基建提升”等模式在23个村推广,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绘就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