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润心田 思政育人开新篇

——临清市打造“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纪实

■ 本报记者 郭绍隆 于春晖 张新建

当千年运河文脉融入思政课堂,当非遗技艺体验碰撞法治实践,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临清大地焕发蓬勃生机。近年来,临清市创新构建“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运河为核,六大主题贯通育人链

8月11日上午,临清一中组织部分毕业生,前往位于魏湾镇李圈村的中共清平县委旧址,聆听该校教师吴丹讲授的“探寻先烈足迹 弘扬抗战精神”思政课。“在孩子们即将离开家乡、奔赴远方的重要人生节点,我特意设计了这堂‘最后一课’。”吴丹介绍,“通过讲述颜竹林、黑若仙等革命先烈的抗战事迹,希望学生们深刻感知家乡的厚重历史和英雄血脉,明白无论未来走多远,这片土地始终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学生们在现场触摸颜竹林烈士日记、抗战文物,沉浸式感悟“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吴丹老师现场解析“武器落后何以胜强敌”的历史之问。学生宋若菲说:“这堂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未来的寄语。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的力量,激励我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背后,是临清市“一核六主题”育人体系的高效运转。临清市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贯通运河文脉、红色传承、科创引领、乡村振兴、法治护航、国防长城六大主题,打造“校内+校外”全链条思政课堂。在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等文化遗址,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与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深刻感受运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在轴承智能制造企业与乡村生态园,青少年们见证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临清市通过“一核五翼五维”的教育模式,成功构建了“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为县域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跨界联动,百人团队激活思政基因

在临清市八岔路镇辛集村,一棵承载千年历史的“五花槐”成为法治教育的活教材。8月12日下午,明德中学德法学社的同学们,在千年古槐下开启了一堂“守护乡愁记忆 筑牢法治根基”的法治思政课。“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接触过法律知识,我们希望通过实地教学,让他们更深入理解民法典。”该校教师朱梦媛告诉记者,课程以这棵曾遭货车损毁的古槐树案例,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民法典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逻辑;临清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少审团队成员庞永雷现场解读“古槐树被撞案”,以案释法;朱梦媛还结合“他乡不开五色花,只因根恋故土情”的民谚,将法治精神融入乡愁记忆,用“小案例”诠释法治温度。“原来法律条文如此贴近生活。”一位学生感叹,“保护这棵树,就是在守护我们村庄的灵魂。”

这堂法治思政课由临清市“法治护航工作室”组织实施,其成功得益于“一组两专班”工作机制。该机制由临清市委宣传部与该市教育体育局牵头,整合政法委、文旅、工信、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资源,建成6个主题工作室,并组建百人专家团队。“乡村振兴工作室”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中小学生农业知识、劳动技能及乡土文化认同感;“国防长城工作室”则结合军人生活馆、国防教育长廊现有资源,开发国防教育主题课程……目前,临清市已建成37个实践教学点,开发40余节融合课程,覆盖22所学校4000余名学生,让运河文脉真正浸润青少年成长之路。

课堂无界,临清经验演绎思政新范式

今年暑期在临清大剧院上演的大型原创儿童剧《红船·星河》,用匠心铸就红色经典,用艺术传递精神火种,将红色基因深植青少年心中,成为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7月4日,临清市被评为‘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临清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科研训中心主任时磊告诉记者,北京大学护理学院与临清共同开发的特色实践课程也即将与中小学生见面。前不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兴文知行”实践团来临清调研,共同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路径与新模式。

“临清经验证明,思政课的感染力源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说,从运河生态保护到法治实践,从工业创新到乡村振兴,本土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真正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2025-08-28 ——临清市打造“运河思政·临清印迹”协同育人体系纪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38.html 1 运河文化润心田 思政育人开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