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忠魂映鲁西

——于化民与茌南“六·二七”惨案的生死抉择

■ 本报记者 岳耀军

秋阳斜照,位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街道苏庄村西北的一座小型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长眠于此的于化民烈士,以二十四载短暂生命,在鲁西大地铸就了不朽的忠诚丰碑。他的生平,与八十年前那场惨烈的茌南“六·二七”惨案紧密相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化民,曾名于震寰、于浩,1920年出生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城街道办事处于庄村(原东昌府区北杨集乡)的一个书香家庭,五岁能背诵孙中山遗嘱,少年时考入省立聊城二中。抗战烽火中,学校解散,他辗转求学,结识了不少进步青年,内心燃起熊熊的抗日火焰。1938年,他毅然追随运东地委干部投身革命,同年入党,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化民”,取“为人民而化育新生”之意。

在运东地委宣传部,于化民伏案疾书,积极撰稿编写党刊《炼钢厂》《阶级》《党员》等宣传刊物,字字如炬,照亮农村党员思想之路。1941年任中共筑先县委(今东昌府区)宣传部部长,后肩负敌工部长重任,经常活动在茌平、聊城、东阿交界一带,发动群众积极抗日。这期间,于化民别出心裁印制“人在曹营心在汉”宣传卡,策反伪乡长李庆海等七人,派员打入日伪“新民会”,在敌人内部撒下革命火种。

白色恐怖下,革命工作如履薄冰。一次向上级汇报时,敌工干事张宗谦脱口泄露地下党员身份,于化民当即严肃批评:“斗争复杂,组织秘密岂能轻言!”不久,听汇报者叛变,因叛徒不识该同志面貌,地下党员虽遭酷刑却终被营救。血的教训令张宗谦痛悔不已,县委自此再未发生重大泄密事件。

1942年聊城大旱饥荒,县委工作人员吃百姓送来的玉米芯做的饭食,别人都咽不下去,于化民默默带头吞咽。有的同志见状,表示:“人家于部长是好户家人,都带头吃,我们怎么还吃不下去?”

彼时,于化民的妻子因日夜担心其安危,忧虑过度而病逝,撇下两岁幼子。战友劝他续弦分担家累,他淡然道:“干革命,头在肩上不知哪天掉,等胜利再说吧。”此时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944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初七)拂晓,日伪军4500多人联合对茌南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为了保护运东地委机关,于化民带领筑先县委部分干部向地委方向撤退,几次强行突围均未成功,只好化整为零,组织各村群众分散转移。这些群众被集中围在韩集张会所村东南狭小旷野中,陷入绝境。

“乡亲们,不能等死,快跑啊!”千钧一发之际,于化民振臂疾呼,惊醒了吓蒙的群众。弹雨倾泻,于化民身负重伤,血染衣袍仍坚持带领群众冲出重围。青年救国会主任董毅民背起他狂奔,他却挣扎落地:“别管我!”他藏身农家过道后,终因伤重昏迷被捕。

面对酷刑,他怒目不屈。残暴的敌人将他捆缚,沉入水坑。2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茌南血色的黎明。两天后,县委同志含泪捞起烈士遗体。1947年,忠骨终归故土。

“那时候我年纪太小,印象里只在一天晚上见了父亲一面,很模糊、看不清模样。”今年85岁的于呈祥老人是于化民烈士的儿子,当年父亲牺牲时他刚刚4岁。1984年,聊城地区修地方党史,准备为于化民烈士作传。其后的几年间,先后有多位于化民生前的同事、好友来信,仔细回忆烈士的光辉事迹。从这些信件中,于呈祥逐渐勾勒出了父亲当年的形象。

今日陵园内松涛阵阵,仿佛在诉说那个血色清晨的呐喊。于化民以生命践行了“化民”之名——当残暴的机枪对准手足同胞,他一声呐喊唤醒麻木,以血肉之躯撞开逃生之门。这份以命相搏的勇气,早已融入鲁西大地的血脉,化为后人心中不朽的基石。

他的名字,是黑暗年代的一束光,穿透岁月,依然滚烫。

2025-08-28 ——于化民与茌南“六·二七”惨案的生死抉择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42.html 1 铁骨忠魂映鲁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