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敬八十年风雨路
■本报记者 胡欣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缅怀是铭记。
当岁月的指针指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一特殊时刻,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
聊城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抗战时期,英勇的聊城人民浴血奋战,付出重大牺牲、作出重要贡献。全市在册的知名烈士就达4525名,其中包括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徐宝珊、张郁光、黑若仙等著名烈士112名。每一位烈士的名字,都是鲁西北抗战的热血铭文。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缅怀先烈的不朽功绩,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聊城,范筑先和马本斋家喻户晓。
抗战初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将军“受任孤危际,救民水火中”,发表“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著名“皓电”,在鲁西北树起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29个抗日县政权和35个支队、约6万人的抗日队伍,军事活动范围达50个县,共同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他的英勇事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马本斋将军率领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队伍,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冀鲁豫敌后战场,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他与范筑先将军并肩而立,在濮范观根据地铸就了“边区小延安”的抗战丰碑。
1944年,马本斋不幸病逝于莘县张鲁镇,年仅42岁。1985年,莘县张鲁回族镇韩庄村村民蔡恩坤主动请缨守护马本斋烈士陵园。四十年来,他每天都认真打扫陵园。如今,陵园里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蔡恩坤的守护让烈士“不再孤单”。每当有学校和单位来陵园扫墓,他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讲述马本斋烈士的英勇事迹。
苏村阻击战、冠县后田庄村的“东临支队”……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间,总人口不足300万的聊城,就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在鲁西平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印记”,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英勇的集体和感人的故事,至今激励着后来人。
不忘苦难与辉煌,珍爱和平与幸福。回望烽火岁月,如何讲述好革命故事、烈士故事,将一块块历史“碎片”聚合成一部壮烈史诗?
张士成、张万顺、张思俊三位烈士均于1940年在河北馆陶赵官寨抗日战斗中壮烈牺牲,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几十年来家人们的思念无处安放。高唐县双拥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对三位烈士的直系亲属进行了逐一采像,由专业人士义务为烈士画像,帮家属补上这份“空缺”。自2020年以来,高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志愿者协会先后完成405幅烈士画像,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英雄与家人“团聚”。
1945年,年仅17岁的董玉祥辞别家人从山东青州参军,自此音信全无。多年来,退役军人接力帮寻亲,最终在青州市烈士陵园英名墙找到董玉祥烈士的名字。烈士遗骸虽未寻得,但英名墙上这一行名字,总归让家人的念想落了地。烈士的精神,也化作后辈心里生生不息的根脉。董玉祥孙女董旭晨说:“他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在生活中带给我们力量。”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聊城的土地上,那古老的城墙、宁静的运河,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战火硝烟和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范筑先烈士纪念馆、马本斋陵园、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等,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场所,八十年来谒陵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期间,社会各界群众来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并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先烈用生命兑现‘卫我河山’的誓言,我们必以‘强国有我’作答”……参观簿上的一句句留言,凝聚对英烈的思念与敬仰。
从鲁西地区抗日烽火的燃起,到聊城军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抗争,再到最终迎来胜利曙光,让我们致敬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先辈的革命精神照亮前行路,激励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