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圣”伊尹:从莘野躬耕到商朝重要奠基者
■ 朱明华
伊尹,夏末商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商朝的奠基者之一,被后世尊为“元圣”。他的传奇生涯,起始于其隐耕之处——今山东莘县的“有莘之野”。夏桀暴政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之际,深谙尧舜之道的伊尹,感于商汤诚意“三聘”而出山。他凭借超凡才智与无私担当,辅佐商汤完成灭夏建商的历史伟业,并先后辅佐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五位商王,在王朝初创与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与高尚品格,铸就了“元圣”的千古美名。
“元圣”之称始见于《尚书·汤诰》,其中记载“聿求元圣,与之戮力”,意思是商汤努力寻求伟大的圣人,与他一起齐心协力治理国家。《辞源》将“元圣”解释为“大圣人”,并明确指出元圣指的就是伊尹。后世也有人将“元圣”理解为首位且最伟大的圣人。
关于伊尹的名字及其由来。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注释道:“《孙子兵法》:‘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辞源》也记载:“伊尹,商汤臣,名挚。后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郦道元在《水经注·伊水》中记载了关于伊尹出生的传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由此可见,因相传伊尹出生于伊水流域,所以以“伊”为姓。对于“尹”这个称呼的来历,郦道元指出“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意思是“尹”是他在商朝担任的官职,属于官职之名。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在《史记·殷本纪》“伊尹”条目下注释称:“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古汉语大词典》同样记载:“尹,官名。商、西周时为辅弼(即辅佐)之官。”综上可知,伊尹本名挚,官号阿衡,“伊尹”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据历代方志记载,伊尹在出仕于商之前的隐耕处位于古莘地,即今山东莘县一带。明正德《莘县志·人物志》记载:“商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汤三聘而起,相汤伐夏,救民,其事见《商书·伊训》。[考证]:按《孟子》传,莘,国名。《史记》:在汴州陈留县。赵氏曰:在同州郃阳县。未知孰是。而此莘地,载者世传当隐耕于此,县即其所耕之处,后人因立莘亭。《大明一统志》:莘亭在县北八里,世传汉时人创建,以表伊尹隐耕之迹,且立祠祀之。今亭废,遗址尚在。”这些记载表明,伊尹曾在莘县的有莘之野隐耕,直到商汤三次派人聘请,他才归附商汤。汉代时,人们在此地(古莘地,今莘县)修建了莘亭和伊尹祠。
古莘地(今莘县一带)之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据《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晋代杜预注解道:“莘,卫地,阳平县(即后之莘县)西北有莘亭。”此外,历代方志均记载了此地有为纪念伊尹隐耕之处而建的“莘亭”,以及“伊尹庙”或“伊尹祠”。
关于伊尹“隐耕”的原因,史书记载,伊尹为逃避夏桀的暴政,选择在有莘之野隐耕。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述:“昔者桀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而牛饮者三千。群臣皆相持而歌:‘江水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亳,亳亦大兮!’又曰:‘乐兮乐兮!四牡骄兮!六辔沃兮!去不善兮,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大命之将去,举觞造桀曰:‘君王不听臣言,大命去矣,亡无日矣。’桀相然而抃,盍然而笑曰:‘子又妖言矣。吾有天下,犹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于是伊尹接履而趋。”这段文字描述了夏桀荒淫无道的景象,表明伊尹洞察到夏朝即将覆灭的局势,随后离开夏桀,开启了在田野间的隐耕生活。
至于伊尹后来放弃隐耕,出山辅佐商汤的原因与过程,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孟子·万章上》提到商汤“三使往聘”;《史记·殷本纪》则列出两种说法,其一为“汤使人聘迎之,五反”后伊尹答应出山,其二为伊尹“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孟子在《万章上》中否定了伊尹通过烹饪接近商汤的说法,直言“否,不然”,并强调“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接着,他阐述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理由以及伊尹接受商汤邀请、放弃隐耕生活的心路历程。孟子称,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种,深爱尧舜之道。若不合道义,即便以天下为酬、以千匹良马馈赠,他也不会为之所动,更不会随意给予他人财物或者从他人那里获取分毫。商汤曾三次派人带着财物去聘请伊尹,起初他推辞,觉得在田野之间安享尧舜之道便已满足。但后来他转变想法,认为与其独善其身,不如帮助商汤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他觉得,上天创造人类,就是要让先知先觉的人去唤醒后知后觉的人。自己作为先知先觉者,有责任以尧舜之道去唤醒百姓。若有一个人未得恩泽,便如同自己将其推入沟壑之中。于是,他担负起天下重任去辅佐商汤,劝说商汤讨伐夏桀以拯救百姓。孟子还表示,他从未听闻有人不辨是非却能去纠正他人,更没听过牺牲尊严还能匡正天下的。圣人做事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根本在于保持自身的纯洁。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伊尹协助商汤推翻夏桀统治、建立殷商的过程:“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上述史料表明,伊尹跟随商汤征伐夏桀;战胜夏朝后,伊尹向诸侯通报战况,使得诸侯都心悦诚服。此后,商汤正式登上天子之位,平定海内,天下重归统一。
《史记·殷本纪》还记载了伊尹辅佐商王治理天下的过程。成汤成为商王后,伊尹撰写了《咸有一德》,强调君臣应同心同德,秉持纯一之德治理国家,奠定了商初“以德治国”的理念基础。
《史记·殷本纪》又载,汤王去世后,因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便立太丁之弟外丙继王位,继位二年外丙去世,便立外丙之弟中壬继王位。四年后中壬去世,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继王位。为教导新君,伊尹殚精竭虑。帝太甲元年,伊尹创作《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阐述商汤德政与夏桀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劝诫太甲遵循先王德治原则和汤的法度,以教导他成为贤明君主。
此外,文中还提及,太甲继位三年昏庸无道、荒淫残暴,且不遵商汤法令,伊尹将其放逐至桐宫反思,自己则代理国政,诸侯皆听从号令。太甲在桐宫三年深刻反思、悔过自新。于是,伊尹便迎回太甲并交还国政。此后,太甲修养德行,诸侯纷纷归附,百姓安居乐业。伊尹赞赏他的改变,作《太甲训》三篇褒扬他,尊称他为太宗。帝太甲(太宗)去世后,他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在位期间,伊尹去世,被安葬在亳。咎单继承了伊尹的事业,教导百姓,创作了《沃丁》这篇文章来纪念伊尹。
对于伊尹罢黜太甲而自行代政这一举措,苏轼在《伊尹论》中评价道:“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苏轼这段话,剖析了伊尹废立太甲的行为能被天下人接受的缘由。伊尹废立太甲的行为之所以被天下人认可,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理解并赞同他的做法。伊尹身为臣子却废黜君主,却未被视为僭越之举,这是由于他凭借自身的威望、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赢得了众人的信任。人们坚信他是出于公心,而非为了谋取私利。伊尹在废黜太甲后又将其复立,太甲也对他充满信任,并未觉得自己被专权对待。伊尹平日里对不道德之事不屑一顾,凭借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这使得他的行为能够被天下人所接受。
相较而言,孟子对此事的认识和论述更为深刻。《孟子·尽心上》记载,公孙丑向孟子提及伊尹放逐太甲之事,并询问贤臣是否可以放逐不贤的君主。孟子回答,如果有着像伊尹那样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公心,那么就可以这样做;如果没有这样的志向,那就是篡权行为。原文为,公孙丑问孟子:“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回应道:“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孟子此论,为后世处理君臣关系、臣子匡扶君主确立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和政治伦理。
孟子在《万章下》中,精准概括了古代四位圣人的特点,他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之任者”这一评价高度肯定了伊尹强烈的责任心。太甲继位之初,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三文教导他;继位三年,太甲不遵循商汤法度、行事乱德,伊尹挺身而自代。关键时刻的担当,尽显其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无愧于“圣之任者”的赞誉。
综观伊尹的一生,从莘野躬耕的贤者,到辅佐商汤灭夏立商的开国元勋,再到摄政匡君、奠定商朝基业的“元圣”,其非凡的政治智慧、深邃的思想与崇高的道德品格贯穿始终。他以天下为己任,无论是应商汤三聘而出山,还是放逐太甲于桐宫,抑或迎回太甲归政,皆以社稷苍生为念,完美诠释了孟子所誉“圣之任者”的内涵。苏轼赞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正是对其无私品格与经世伟业的高度凝练。“元圣”之誉,不仅彰显其道德的纯粹与功业的宏伟,更树立了后世君臣关系的理想典范——以天下公心为最高准则。伊尹,这位崛起于莘野的千古贤相,其声名德行,永载史册,光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