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运河文明的立体史诗
■ 张东方
近日,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撰写的《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总计35万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场景再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利用地图、图表、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大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独特风貌。
《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一书共分为七章内容,从不同维度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大运河的辉煌历史、独特风貌及深远影响。其中,第一章为“流淌千年的国家命脉”,阐述大运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到隋唐时期的形成,再到宋元明清各朝的繁荣与发展,以及近现代的保护与复兴历程。第二章为“运河工程里的科技智慧”,介绍大运河在漕运、水利、航运等方面所体现的制度文化和技术创新,展现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第三章为“跨越千年的漕运往事”,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场景再现,探讨历代漕运制度的沿革与变迁,展现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调节南北资源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第四章为“大运河漂来的城市”,利用地图、图表、照片等多种方式,展示大运河沿线城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第五章为“运河流经百业兴”,分析大运河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何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第六章为“活在运河岸边的人们”,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运河精神在文化中的体现和传承。第七章为“大运河上的外国人”,以时间为主线,勾勒了唐宋至近代,不同国度、不同身份的外国人眼中的大运河图景。
《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是运河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研究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该书首次以传记形式完整呈现了中国大运河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的起源,到隋唐运河体系的形成,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全面繁荣,直至近代的衰落与当代的复兴,著作构建了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作者不仅梳理了各个时期运河工程的修建历程,更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运河功能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运河史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学术参考。
制度文化与技术智慧的深度挖掘。著作详细考证了大运河运营管理中形成的制度体系,包括漕运制度、河道管理制度、物资调配体系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再现了古代运河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揭示了传统社会在大型工程管理方面的智慧。同时,著作系统总结了运河建设中的工程技术成就,包括闸坝设计、水位调控、河道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为研究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的综合研究。该书突破传统水利工程研究的局限,将大运河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通过大量史料分析,详细论证了运河如何促进南北文化交融,包括戏曲、饮食、民俗、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传播与演变。著作特别关注了运河区域社会结构的变迁,分析了漕运体系下的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运河经济带来的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视角。
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与权威性。作者在研究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包括正史、方志、档案、游记、文集等各类史料,同时参考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著作中对史料的考证严谨,注释详实,不仅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该书是胡梦飞副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其学术研究具有诸多创新之处。
研究视角的创新:全球史视野下的运河叙事。该书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在于采用了全球史的研究视角。作者专门设置“大运河上的外国人”章节,通过外国旅行家、传教士、使节的观察记录,构建了外部视角下的运河形象。这一创新使研究超越了传统的中原中心叙事,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马可·波罗、利玛窦等国际人士的见证,揭示了大运河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枢纽的世界意义,为运河研究开辟了新的国际视野。
方法论的创新:多维度的“三维时空”叙事结构。该书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维时空”叙事方法,将时间维度(历史演变)、空间维度(地理分布)和文化维度(人文内涵)有机融合。这种多维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线性历史的局限,使读者能够立体地理解大运河的复杂面貌。作者通过这种创新方法,成功地将水利工程、王朝兴衰、文化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内容熔铸为一体,形成了全景式的运河历史画卷。
内容体系的创新:当代关怀与历史研究的结合。该书创新地将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相结合,专门探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作者不仅回顾历史,更面向未来,探讨了大运河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外文明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古今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历史研究具有了明显的现实意义,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表达方式的创新: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该书在学术著作大众化和普及化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作者采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配以大量插图、地图等视觉元素,使专业的学术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同时,通过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故事化叙述,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这种表达方式的创新,打破了学术著作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大众传播的有效结合。
《运载千秋:中国大运河传》一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大运河文化研究的内涵和范围,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为当前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著作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具备文化传播的广度,是近年来大运河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