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药香 生机盎然
——聊城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互促共进
■ 本报记者 赵琦
本报通讯员 任秀丽 马斯
作为宋金时期著名医学家成无己的故乡,聊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凭借其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正书写着道地药材挖掘、传承与产业化的崭新篇章。聊城孕育的灵芝、桑黄、阿胶、大枣、金银花、葫芦六大道地药材,不断绽放出独特魅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医药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籍探寻,解锁“聊城基因”
翻开《东昌府志》《伤寒明理论》等古籍,关于灵芝、桑黄的药用论述,与当今聊城部分区域的生长特性高度吻合。为了深入厘清这六种药材与成无己故里的深厚渊源,聊城精心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普查工作。团队成员走村串户,走访老药农与技艺传承人,同时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精心梳理六大药材的历史脉络。
阿胶,无疑是聊城的一张“金色名片”,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聊城大枣在明清时期曾是皇室贡品,成无己在众多药方配伍中亦有运用;金银花在聊城的种植历史超过百年,其种植与加工工艺与成无己的医药理念相契合;灵芝和桑黄得益于聊城独特的环境,有效成分含量颇高,而葫芦可入药,在聊城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药用技艺。
多措并举,守护“匠心技艺”
9月15日,在东阿阿胶非遗传承基地,传承人耐心地向学员传授熬制阿胶的九道精细工序。为了守护这六大药材的传统技艺,聊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实现“活态传承”。在灵芝、桑黄种植领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经验丰富的老药农将传统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对于大枣传统农艺,聊城组织专业人员精心整理,编撰成实用手册,方便种植户学习参考。此外,聊城还建立葫芦药用技艺传习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传承人。
聊城将传统技艺纳入非遗保护体系,阿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部分药材技艺也分别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同时,还建成中医药文化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技艺的魅力。
科技助力,打造标准化种植体系
聊城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六大药材量身定制全链条标准化方案。在灵芝基地,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种植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阿胶生产明确关键指标,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层层把关。大枣种植推行“绿色种植”理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果实天然健康。
金银花基地引入物联网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桑黄采用标准化栽培模式,从菌种选择到培养环境控制,都做到精准管控。葫芦种植规范产区、品种和炮制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目前,聊城已建成28个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5万亩,带动3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药材品质的提升,也让农户的收入稳步增长,真正做到了“双提升”。
创新融合,构建产业化新格局
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聊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药材向高附加值商品转变。阿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开发出20余种产品,涵盖保健品、食品等多个领域。大枣产业,也推出了一系列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金银花加工制品应用广泛,在医药、化妆品等行业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灵芝、桑黄则凭借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推出保健品等特色产品。葫芦更是别出心裁,开发出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聊城积极探索药材与文旅、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专线”。游客们可以漫步在药材种植基地,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参观中医药文化展览馆,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传统中医药技艺,感受匠人的执着与坚守。去年,该旅游专线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
展望未来,聊城将继续深化科研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向共赢”,让千年药香在新时代愈发浓郁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