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人才在乡村沃土拔节生长
■ 马彩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必须彻底打破认知壁垒、突破能力边界、重构发展生态,乡村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奔涌、活力迸发的热土,各类人才也将在乡村大舞台上脱颖而出、拔节生长。
打破认知壁垒,让乡村人才“被看见”。随着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乡村早已摆脱封闭落后的旧貌,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新蓝海。然而,社会对乡村人才的认知仍滞后于现实。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多维度提升其“能见度”。一方面,应积极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农人IP”,深度挖掘典型案例,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讲好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的故事,全面展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应着力搭建人才风采展示平台,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农创客大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助力优秀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还要完善荣誉激励体系,设立“乡村振兴杰出贡献奖”等专门表彰,显著提升人才的社会认同感与职业自豪感。唯有让乡土人才的价值被真正看见,才能形成强大的“头雁效应”,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建功立业。
突破能力边界,让乡村人才“更出色”。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传统农业技术已难以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迭代速度。乡村人才要实现真正“破圈”,核心在于能力提升,必须推动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坚持“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紧扣乡村和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农业经理人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智慧农业、电商运营、品牌管理”等专项培训,通过“订单式”培养强化实战技能。要依托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校企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孵化工作站,引入专家团队开展“一对一”技术辅导与项目孵化,助力人才实现从“传统生产”向“现代经营”转型、从“掌握技能”向“善于创新”跃升。唯有通过精准持续赋能,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让乡村人才绽放光彩。
重构发展生态,让乡村人才“有未来”。必须始终围绕乡村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良好生态体系。政策供给方面要精准解渴,围绕“融资贷款、用地保障、项目扶持”等痛点打出组合拳,切实解除创业后顾之忧;发展机制方面要灵活开放,打破学历、资历、身份等限制,建立以实际贡献、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和晋升体系,真正让“田秀才”“土专家”等优秀人才有名有利有发展;服务保障方面要温暖到位,确保人才扎得下根、安得下心。唯有让乡村人才看到发展前景、感受到关怀温暖、赢得事业认同,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