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好“组合拳” 畅通“微循环”
——冠县谱写普惠金融大文章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之前我一直想建新式大棚,但资金不足,后来在金融专员的帮助下,通过手机端‘冠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贷款200万元,新建了20个灵芝标准化大棚,预计未来可增加收益300万—500万元。”9月20日,在冠县店子镇靖当铺村,山东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靖永宁正在实验室里检验新采收的灵芝孢子粉品质,为下一步深加工做准备。
近年来,冠县创新构建“政策引导+精准滴灌+数字赋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了县域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顽疾。2022年以来,累计为6万家“三农”主体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63亿元,引导银行机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降低2.06个百分点,节省融资成本3.6亿元。
为建设这一体系,冠县投入3510万元建立普惠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制定风险补偿管理办法,与省投融资担保集团、省农担公司、省普惠担保公司、聊城昌信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政银担”分险机制,有力释放金融机构“敢贷愿贷”活力。2023年以来投入560余万元,用于创新“财政贴息+定向奖补”机制,对“鲁担惠农贷”粮食类业务按0.5%贴费、非粮食类业务按0.75%贴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业务按1%贴息,对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给予担保费补贴,平均担保费率为0.1%。
产品创新是实现金融服务“精准滴灌”的主要途径。冠县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创新研发灵芝贷、樱桃贷、酥梨贷、蓝天环保贷等20余种特色信贷产品,为外出经商冠县籍人员推出“农商乡情贷”,助力冠县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在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和肉羊养殖、灵芝、樱桃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冠县还创新“财政+信用+金融”模式,全面启动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三信评定”和“诚信企业”“诚信个人”“乡村振兴样板银行”评选,制定《冠县美德积分金融转化机制实施意见(试行)》,将乡村文明积分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累计发放“美德积分贷”3.1亿元,实现了“信用有价”。
冠县实施乡村振兴金融人才“千人计划”,制定配套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在县级层面,聘请24家市级银行行长担任县政府金融顾问,从11家驻冠金融机构中选拔100名金融骨干组建金融辅导团,开展金融服务。在镇街层面,选派50名金融干部到全县18个镇(街)挂任金融副镇长(副主任),8名“金融顾问”派驻到20家重点企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村级层面,为760个自然村选配1055名村级“金融专员”,手把手、面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
冠县还建立19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1130个村级金融服务站点,常态化开展金融服务进企下乡活动。邀请省市金融顾问团成员、组织辖内银行机构到镇(街)进行政策宣讲,走访对接各类经营主体,实现18个镇(街)、1个县经济开发区、760个自然村、4大产业链集群“政银企”对接全覆盖。
在织密服务网络方面,冠县创新搭建县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冠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线上任意选、下单随时点、银行快抢单”的服务模式。如今,该平台注册用户达到27.5万人,覆盖95%以上农村家庭,发放贷款2.74万笔、139.27亿元。搭建全国首个县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冠之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围绕精品钢板、纺织服装、交通设施等重点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预付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已注册企业140家,发放贷款7.72亿元。